第三十七章 油枯(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6 字数:10464
,豆的原因,设备原因,一般是在14%左右,12%的出油率那简直低得不能再低。
然而连11%都没有达到,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官人,继续摸索……”
“吾家作坊已三十余载,论榨油技艺,孰能甚过吾家。”
“大官人,一斗豆重几何?”
“约七斤四五两。”
宋朝是一斤十六两制度,七斤四五两,略小于7.3宋斤。
大豆的堆积密度有三,豆粒的大小,豆粒的饱满,豆的自重。
一宋斗黄豆都不足7.3宋斤,说明大豆质量很不好。不过这时候,不论哪种粮食作物,皆不能与另个时空相比的。
刘昌郝不是比较,一不知道黄豆堆积密度,二不知道一宋斤是多少克,三不知道一宋斗是多少毫升,三样不知道,也无从比较。
问一问,是默算一下豆油的成本。
若是出油率不足11%,那么至少能产70%的豆饼,豆饼大约能保住生产成本。豆价不能以粮店出售的价格相比,而是其收购价,今年价格略贵,一斗绿豆价约65-70文之间,黄豆约为55-60文之间,每斤豆油成本得达到七十多文。即便明年豆价下跌到五十文以下,也达到了六十文钱。
这么贵!
其实李阔海心中很满意,油不像碗碟这些商品,细心一点能用好几年,它是跑量的,那怕刘梁村那么穷法,每户人家平均起来一年也要消耗四五斤麻油,换成大户人家,有的一年能消耗好几百斤油。
此外,新油没有什么异味。
刘昌郝暂时还没有想到,不过李阔海立马察觉出来了。
就像香菜,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憎恨无比。虽然许多人喜欢食麻油,但也有人憎恶麻油的味道。所以才出现刘昌郝在乌头渡看到的一幕,卖油的店家大喊着,用了许多珍贵果子榨出来的新油,味道鲜美。
还有一条刘昌郝暂时没有发现,因为豆油色浅,李阔海在不影响其味道的情况下,暗中兑对了一些芸苔子油,也就是菜籽油进去,使得每斤新油成本下降了近4文钱。
不要小看了这四文钱,它就是净利润!
当然,若是出油率能达到一成五,明年豆价稳定,新油成本每斤只需四十来文钱,这个价格,能横扫整个京城。
刘昌郝准备得不充分,无法用人情还价,只好强行讨价还价。
“大官人,太贵,豆也贱。”
黄豆比芝麻便宜,按道理,豆饼也要比麻油饼便宜。
“一石百文。”
“大官人,若是新油易卖,油枯更多,汝家售与谁?”
宋人已经认识到油饼的作用,如南宋陈旉在他所著的《农书》里就清楚地记载着这一段:
若用麻枯尤善,但麻枯难使,须细杵碎,和火粪窖罨,如做曲(酒曲)样。候其火热,生鼠毛,即摊开中间,热者置四旁,收敛四旁冷者置中间,又堆窖罨。如此三四次,直待不发热,乃可用,不然即烧杀物(作物)矣。
已经无限接近正确处理饼肥的方法。
但是用油饼的人家然不多,因为用量少了不管用,如种甜瓜,每亩最少得用两石以上,像刘昌郝家的薄地得用三石。实际宋朝的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