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便钱(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6      字数:10746
>
  行商带着钱来到便钱务,换成等额的钱券,注明地点,如带一万贯钱去太原,先在便钱务换成一万贯的便钱券,然后带着便钱券去太原,再换成钱。并且明律规定:诏商旅自京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简便又安全,连路上盗匪都不敢碰,除非将行商杀害,才能冒领。但在宋朝也没有几个人动不动就敢谋财害命的。

  缺点就是得交给朝廷一些手续费。

  基本上商人都换成了便钱,否则从开封到洛阳好几百里路,有诸多场务,层层盘剥下来,那怕带的是铜钱,也会剥下来一层皮。

  刘昌郝来到便钱务,直接用金子换便钱。

  虽然金银须收进城费,但在京城依然大受欢迎,能做首饰,保值,能用于大宗交易,易收藏,如家有万贯钱,是铜钱得占多大地方,然而换成金银只是一个小坛子,随便在家里挖一个坑,便埋进去。

  可以寄存,各大邸店都办理寄存业务,但各个邸店也要手续费的。

  便钱务也欢迎,几个胥吏用戥子秤称。

  涉及到金银,所用的秤是相当精确与细微的,并且在两之下也有更小的单位,钱、分、厘、毫、丝、忽、微、纤、沙、尘、埃、渺、漠、模。丝忽微纤等单位那是扯蛋,但有的戥子秤就能精准到毫。这个刘昌郝也不大相信,然而精准到分(百分之一两),六成戥子秤都能做到,至少在钱上不会产生误差。

  一一称好,核计(戥子秤称重少,六十多两得分好几次),秦瓦匠又叫了起来:“少了五钱多。”

  来的时候,朱三利用他在京城的关系,找了三家金银铺子反复称过。误差一两钱还能说得过去,误差五钱有些多了。

  一个胥吏当场要发作,朱三连忙踮起脚举手捂着秦瓦匠的嘴巴,迎着笑脸说:“哥子,其乃乡下粗汉子,不知天高地厚,见谅则个。”

  走出来,秦瓦匠怒道:“朱三,汝想贪吾东家钱乎?”

  朱三想捂脑袋。

  怎么办呢,刘昌郝只好解释:“秦叔父,纵然吾往金银铺、兑房换钱,每次短少两三分不为多,数次称下来,亦会短少两三钱,吾还要付手续钱,损失不少于五钱。”

  人家是算好的来的,至少你省了一道兑换的手续。

  这才是真正的宋朝,商业空前发达,许多人也钻到钱眼里,连一些高僧都高喊着“钱如蜜”,况且是胥吏。

  重新来到李氏花行,昨天与朱三他们商议好了,谈起来快。谈好后双方立契约,刘昌郝继续寻借口,没有签名,而是按手印。也按不了多久,这几天他每晚都在练字,虽然字还是很丑,毕竟前身还有着底子,进步飞快。

  随后将便钱分别给了双方。

  梁三元一把将刘昌郝拽到一边:“昌郝,汝将便钱给朱三,妥当乎?”

  “义父,放心。”

  刘昌郝仅给朱三他们几百贯钱,可是刘昌郝知朱三根底的,犯不着卷几百贯钱逃跑,况且还是四个人。

  路上的花销,刘昌郝是给了一百缗钱,多花少得,少花多得。

  给“窍户”的钱,朱三说每户给三到五贯钱,数额也不会太大,难不成给一两贯钱,人家会替你偷花枝?

  能动手脚的只有芍药根,但不止洛阳,开封也有人种药用芍药,不但芍药,宋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