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冬衣(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6 字数:10604
�年旱灾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不过对秋收影响不大,所以去年冬天没有人逃荒。到了今年春天,灾情越来越重,还好,宋朝对蝗虫不迷信,官府鼓励百姓用各种办法杀蝗虫,甚至劝百姓吃蝗虫,也会拿钱出来购买蝗卵与蝗尸,当然,官府买去不是吃的,而是烧掉,虽花了钱,但会减少蝗灾爆发的可能。
蝗虫是旱灾的伴生物,今年也有蝗虫,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灾害,可是现在百姓抗灾能力弱,旱了半年,夏收肯定什么也收不到,自二月起,大批流民逃出灾区,来到京城或洛阳乞食。
都是春天出来逃荒的,那可能会带厚实的衣被?
秋天正式降临,王叔父想到了冬天。
让他们回家取衣服那是不可能的,那怕会骑马,路途远,那些破破烂烂的衣服,还不够租马的钱。庄木匠与秦瓦匠两家是例外,他们两老家还有不少财产,但秦庄两人敢回去么?
那么宋朝人是如何过冬的?
有钱人家好办,室内生火炉,或者置木炭盆,开地坑(深火坑)、建火墙(中式壁炉)。盖的是毡毯、绒毛被子,穿的是皮裘。
情况一般的也好办,室内生火盆子,有的烧木炭、石炭(无烟煤),有的烧干牛粪饼,有的烧木柴,盖的是稍差的毡毯,穿的是粗加工的各种兽皮衣服,如羊皮、狗皮等等,或者劣制毛褐。
情况差的难熬了,木炭石炭舍不得用,衣被更简单,用厚实的麻布或葛布,往里面塞茧头,或者芦絮,或者柳絮草绒,往往遇到大寒天气,便会冻死许多人。
棉花呢,它还在岭南,等着朱元璋强行下令全国种植呢。其实就是老朱将棉花推广到全国,因为种植不得法,棉种差(粗绒棉),产量低,许多人家依然缺少棉衣棉被,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还会冻死人,当然,有了棉花与没有棉花终是两样的。
秋天渐深,回家去取衣被那是不可能了,再说,即便取来了,又有几件好衣服。
那么只好买,刘昌郝给了一些工钱,其实在农村,工钱给的不低,但来刘家的时间短,手中钱不多。但也有办法,他们在京城或乞食或做活,略攒了一些钱,这是必须的,否则秋天到了回到家还是死路一条。真不够,秦瓦匠与庄木匠出来也带了不少的钱,还不足,差一点向东家借也不会难的。不过从头置办,好一点的过冬衣被那肯定是舍不得,只好打听既厚实又便宜的麻布与葛布。
“王叔父,勿用探听,过段时间,吾自会替汝等置办冬衣被,”刘昌郝随意说,忽然他顿了下来。
刘昌郝想的比他们更早,在未去京城请他们之前便想到了,秋天来了,秋天去了,冬天便降临,相对于他另一个时空的故乡,开封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可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似乎用不了多少钱,况且还有鞭炮。
真到来临时,刘昌郝刚才想了一想,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对了,还有鞭炮,也是一个用钱的黑窟窿。
难道前身的天赋如此之差?黑猫大人将刘昌郝弄到了宋朝,灵魂过来了,记忆多半打入前身的脑细胞里。
之所以没有想到,多半是前身智商不够。
他不由地拍了一下脑袋。
王叔产生误会:“少东家,钱吾等出。”
“王叔父,吾家乃三代积善之家,吾虽非良人,亦非恶人,即将汝等带至吾家,过冬衣被,岂让汝等出钱。吾讶然,与此无关。”
发现问题,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