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草纸(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6      字数:9496
�褚树皮,但到了宋朝,造纸材料越来越多,不仅这四样,还有桑树皮、构树皮、青檀皮以及其他的一些树皮,蚕茧、竹子、芦苇、稻草、麦秸、海苔、废纸等等,并且许多纸张混合了多种材料。此外,还用黄葵或杨桃藤、槿叶、野葡萄作揭液(漂浮剂,其作用是揭纸时不黏纸板)。

  稻草与麦秸已广泛应用,有两种应用方法,一是少量掺杂于其他纸浆里混合使用,二是不掺杂其他比较贵重的纸浆单独做纸,是谓草纸。

  “汝所言非是节约材料,乃是节约工艺。”

  越好的纸张工艺越复杂,如宣纸据说有四十多道工艺。别看草纸,草秸必须灰沤碱蒸日晒,再用水礁舂捣,工艺也不少。即便是草纸也有优劣之分。有的优质草纸也会掺杂其他的一些原料,如桑皮、构皮、青檀皮,工艺同样复杂,虽是草纸,它造出来会更光滑细腻。

  刘昌郝所说的这种草纸要求很简单,就是厚实,厚是比较厚,实是尽量地结实密实,光滑度与细腻度无所谓,按理说,会节约一些工艺,成本也会下降。

  不过吴坊主有些犯难,他从十三岁开始学徒,进入这一行业已经三十多年,就没有制作过这般劣质的纸张。所以给朱三的答复是,若是不能等另寻他家,若是能等,给了两个月时间研制,最少让他摸清楚能节省或简化那些程序,或者对那些程序进行改造,以及其真实的成本,才能谈价格。

  当然,还是用量不是太大,若是朱三过来大声说,吾需一千贯草纸,那必然是两样的态度。

  “汝观此人如何?”

  “刘小郎,应可靠,如君买牡丹,劝汝莫买者其人心地未必恶也,劝君买之心地未必善也。”

  “是此理,吾与汝一道过去。”

  两人上船,船逆水而上,到了吴家作坊已经天黑,还是未起风的,一旦刮起西北风,速度会更慢。

  朱三带着刘昌郝找到吴坊主。

  刘昌郝先是说草纸厚度,之前在京城买草纸,一是考虑便宜,二便是厚度,刘昌郝的要求是手中样品的两倍厚。别以为越厚越便宜,太厚不容易抄纸,反而增加了造纸难度,也不便于裱糊。

  有其两倍厚度就可以了,宋朝纸贵,可草纸便宜,增其厚度,等于节约了浆糊,浆糊远比草纸贵,还节约了人工成本。

  “吾亦须调试。”

  懂了,这是一个死脑筋的人。

  但与这种人打好了交道,反会更令人放心。

  “吴坊主,吾知也,然吾可先购他纸。”

  厚纸你可以慢慢调试,但我可以先购买其他的草纸,这个可以有,吴坊主先带着刘昌郝参观他的作坊,随后谈价格。不但草纸,还有外面的裱红纸,以及装引信纸,不过后两种纸张数量比较少。吴坊主给出的价格,让朱三很不满意,其价格只比刘昌郝在京城购买的价格便宜了一成八左右。但纸到了京城各个店铺,首先得付运费,还有各店的房租与人工开支,朱三以为吴坊主出价太高。

  刘昌郝将朱三拉出来低声说:“三郎,京城店铺亦做中转买卖,吾所需数量亦大,故价贱也。观吴坊主姿态,此价亦是极限。”

  也就是许多店铺做的是批发生意,跑量买卖,所以各店家利润并不高。当然,若是刘昌郝仅买几百文纸,价格又是两样。这里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税务,若是小民,必会受到各个场务胥吏的盘剥,不过有门路的,或脑袋灵活的,所谓的过往税也不算高。那么除了过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