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彼之毒药,我之良草(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7 字数:11924
��不便,时间长了,矛盾也会多,未必是好事。
自己的种植,对于宋朝农民来说,各方面都是颠覆,眼下十来户,自己手把手教,不成问题,至于请来的妇女,让她们做粗活好了。一年教下来,大伙都会渐渐适应。明年请人来,则会变成许多师父,都不用自己教了。今年便请人,或者教一户,不教一户?
可劳力确实是问题,刘昌郝琢磨好一会,还是去了棘岭寨与牛岭寨。
请人吧,许多活是有季节限制的,不能误了季节。
二月有农活的,但农活不多,容易请人。刘昌郝一口气请了二十多个丁壮来干活,这些人请来,先由他们对付山塘。
开始是山塘中部,属于中深水区,只有载藕,但山塘塘壁的土质也很差,随便载,即便是藕也长不好。韦小二去买藕种,韩大虎带着大伙去大方塘。孙岭村还没有放堤,虽然这时大方塘有小半塘的水,然可以取淤泥,将淤泥扔到岸边,不急着运,让它们沥干后,才一车车拉到山塘边上。
随后挖出坑,用淤泥与塘泥搅拌,坑底还放了许多堆肥,才将藕种载进去。
牛岭寨一个汉子说:“原来如此蓄水。”
眼下看藕种,稀稀拉拉的。
但藕长势是很快的,将几十个藕种扔到两亩大的藕田里,春天看上去很可怜,只要进入夏天,则能长出满满一田碧绿的荷叶,菰与菖蒲长势也不差。只要这三种植物长起来,不提其收益,其根系便能将塘泥紧紧抓住,也不会漏水。
十几年后,有一段很著名的典故。苏东坡在杭州写过一个奏本:自国初以来,(西湖)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广州番禺县有人到县衙告状,称自己的一块菜地被人盗走,菜地就在某处,请求追回菜地。知县懵逼,你说菜被人偷掉还行,菜园子怎么能被人偷走。
下去看过他才懂了,那是宋朝出现的一种新式耕作方法,叫葑田,泥沙自然淤积葑草根部而形成的,并由人工加以开辟利用比如用木排、芦苇排固定的水上耕地,这种田能用绳子拖着跑……菜园子能被偷走。
西湖边长着许多菰(茭白)与葑草,许多百姓以菰谋利,或者在稠密的葑草上铺葑田用之种菜或种庄稼,它们繁殖能力快,又容易吸附淤泥,导致西湖迅速淤塞,水利变成了水害。苏东坡上过奏折后立即对这些葑菰与葑田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淤泥筑成长堤(苏堤),不是“夺民之利”吗,我命令你们换种菱角,种菱不会成为湖害,菱角又能保住你们的葑菰之利,西湖得以大治。
凡事都有两面性,彼之毒草,我之良药。
大苏清除葑草和葑田治理西湖,我有意种植葑草,使之积淤。
刘昌郝不弄出来,大伙想不到。但弄了出来,不是太复杂的原理,大伙便一起想明白了。谢氏在边上看着,轻声说:“儿,虽如此,你大母当年然舍不得。”
没有鞭炮,刘昌郝只会修一个八九亩大的山塘,但工程量也不小,当年刘家与现在的刘家也不一样,许多耕地仍没有拢在一起,约有一半的耕地分散在各处,种的又是收益低的普通庄稼,鲁氏确实舍不得。鲁氏想未想到呢,刘昌郝估计多半还是未想到,舍不得的,乃是刘昌郝替祖母掩盖的说法。毕竟鲁氏是刘家心中最尊敬的人。
晚上,褚二哥去放水,从这时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