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撒石灰(3)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48 字数:12514
/>
二是漫长的等待,刘昌郝冲庄木匠努了一下嘴,庄木匠那边桑蚕业更发达,他说道:“我老家那边于桑树间套种黄豆,收效颇丰。”
但有两条庄木匠不知道,一是套种黄豆不是耗地力,而是能养地。二是年年种植,也不大好,黄豆同样地需要轮作。反正说了大伙也不大懂,刘昌郝索性不说,总比闲着强,他随后说:“我会替你们购买优质豆种,若黄豆难以销售,我也会替你们售豆。”
懂的,也就是李阔海那边的关系。
三是施肥,鲁氏用的是笨办法,覆淤泥,许多人嫌麻烦,到了植桑时,刘昌郝会用他四叔五叔家的地做示范,传授一套简易的施肥方法。
“为何秋天育桑苗?”一个妇女问道。
“我水插月季、菊花,活乎?我‘种’牡丹,活乎?我种甜瓜,好乎?”
“论种植,尔等谁能及我?”
种花大伙都不懂,种瓜,许多人知道一些的,当初有人说刘昌郝种瓜是折腾,有人质疑刘昌郝将瓜蔓修剪得太单薄,结果人家送走了四趟瓜,瓜架下还吊着密密麻麻的甜瓜。不但产量高,刘昌郝将一些次品瓜送给各家各户,也吃了,远比自己种的瓜甜。
实际刘昌郝有些强词夺理。
他育桑打算用嫁接法,无论芽接、枝接或是根接,最好放在惊蛰后进行,问题是春天忙得头昏脑胀,那有心思顾得上育桑,只好放在秋天。
后面还有。
蚕养大,缫丝只是第一步,这一步能出售生丝,每斤约八百文钱,所用机械为缫车,又叫缲车。次之到纺,纺成丝线,每斤约为千文多点,所用机械为纺车。次之为织,织成布匹,以大绢计,一匹大绢少者十两,多者能达到十二两,每匹大绢售给商贾约为千二百文钱。最后一条与大多数桑蚕户无关了,染。
染后是谓彩绢,一看布料,二看图案,优者每匹能接近三缗钱,普通的约为两缗钱,刘昌郝买的都是两缗余钱的彩绢。以及更高档的绫、罗、绸、缎、绮、锦、绣等等,这些,从织这一环节便开始不同,也不是普通织户能织出来的。
早先大伙所用的缫车、纺车、织车,都是手摇式,刘梁村仍全是手摇式,但外面已经出现效率更高的脚踏式织车与纺车。
春蚕开始,庄木匠注意到刘梁村这种状况,他提出疑问。刘昌郝苦笑,原先刘梁村是一个封闭环境,若不是他祖母到来,甚至都没有桑蚕户,那来先进的纺织设备。
春蚕未下去,不过在京城能买到生丝,刘昌郝让韦小二在京城买了一团生丝,不多,是做样品的,然后将庄木匠做的新式纺车搬到院中,徐小娘亲自刘昌郝先是加钱,丙等地加到四贯钱,丁等加到三贯,又说:“梁二叔父,刘三叔父,刘梁村地真如此值钱?吾家所种乃瓜乃花,需近地自种之。然汝家地多,所多之地亦是租,何必拘于此山洼?”
若是原来的刘梁村,处于半封闭状态,那是没办法的。
现在路修好了,刘梁村买不到地,可以去“山外”买地,三四贯钱都能买到半水田,真正的水田,丙丁等旱地一年能得多少租子,半水田一年又能得多少租子。
与刘昌郝所说的载黑水河水一样,还是脑袋没有转过来。
仅是一句,让两户人家惊醒。其实两个大户与刘家关系不恶,不然刘昌郝开口提买地,人家早走了。你家人再多,难道逼着我卖地给你,刘四根也不行哪。
弯子转了过来,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