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恭贺(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19-11-07 16:50 字数:12010
的力气使出来去大力推广,不要说黄河中游地区,放大到全国,也未必能建起两三万个山塘。
“广建后,京城或能稍缓之,黄河,影响则有限,更非是解决河汛之策,其还是用之灌溉或浇灌。”
“陈公,然其亦不可小视,如末学家北边孙岭村,三千余亩地,多是五等以下瘠地,不乏八九等田,一个山塘,便让九成旱地变成三四等田,每亩一年能增收一石以上。若是用来植桑,其收益更激增也。”
“且是黑水河,河不大,若是于洧水推广,其水流量乃是黑水河的数十倍,是否能建设数个规模乃是孙岭村十倍的山塘?其又会使多少耕地受益?或放大到全国,每年能增加多少粮食,养活多少人口?”
如果小水利数量能跟上,是能防止一些地区的水患,那怕是京城的水患。
然而放在长江、淮河上,又起不到什么作用,更不要说已经崩坏,到处咆哮滚动的黄河上了。
刘昌郝想了想,于后面将此段标注出来,不说清楚,是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后面还写了一些东西,一是高转筒车,据说它于晚唐便出现了,不过刘昌郝未见到,可能开封多是平原地带,一般用不上。但即便出现,也不及他所绘制的先进。
二是卧轴蓬式风力水车,这玩意就比较先进了,反正宋朝肯定没有,能用之灌溉,也能用之取海水煮盐。
本来刘昌郝想让庄木匠将它们做出来,然而两者皆是“大家伙”,家里忙得不行,没有做,于是刘昌郝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又写了不少文字说明。
除了这两样,余下便是他手里两个盒子。
这是无意中听朱三说的,说郑白渠时常崩坏。恰好他前世出差,曾参观过郑白渠,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反正是献书,一道写了。
一是于险要渠段建笼石堤,它不是新闻,钱氏用其建钱塘堤,宋真宗名臣陈尧佐“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便是改进版笼石法。但似乎整个北宋皆没有将此法用于郑白渠上。
二是于渠首,也是冲力最大的地方,用鱼鳞塘筑堤,这个出现得更晚,一直到清朝才出现,是用来对付恶化的钱塘大堤,当然,仅对付小小的泾水,那是小菜一碟。
刘昌郝还怕文字与图纸表达不清楚,做了两个微型版实例模型,放在盒子里,一起带了过来。
但大水利不是这本书的主旨,也就是写了两种特殊的堤防。
陈绎一气读完,长叹道:“刘昌郝,你欲做李冰,还是欲做鲁班?”
“非也,末学愿意做的乃是一名大德鲁伊。”
“德鲁伊?”
“西方夷人传说中能与草木沟通的精灵,公可将其视为神农氏的弟子。末学若有此能力,则能让贫者有所食,寒者有所衣。”
我本职是农夫,李冰、鲁班的什么与我无关,只是顺带着写一下。
但这个志向也不小了。
实际呢,刘昌郝的志向不是做德鲁伊,而是完成那几条任务,还有……未来宋朝真的很糟糕,得学会包装自己!
不过往后去,真的有一位让他尊敬的大德鲁伊,使得千家万户有所食,梦想着稻杆有高粱高,稻谷有黄豆大。
“棉花如何?”
“长势良好,四五年后,北方将渐不受寒冷所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