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远东局势(2)
作者:星光破裂      更新:2021-01-26 18:27      字数:3023
��现实;二发动兵变,然后和各列强开战。

  好歹这些人还没和慈禧一样胆子大到敢发出《对万国宣战诏书》,因此只能屈辱的接受这个现实。

  于是光绪皇帝于1900年5月15日退位,大阿哥溥儁登基,改元保庆,即保庆皇帝,载漪终于心想事成。

  作为对德国的答谢,德国获得了可以自由修建铁路,开采矿产的特权,德国此时在山东所拥有的权力更甚于历史上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德国还向清政府提出,菲律宾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希望可以从菲律宾引进华工,由清政府进行排遣,此事也得到了载漪的应允。

  不仅如此,载漪还向慈禧建议,新政之中亦有强军之策,加强水师、编练新军之重任不若皆交于友邦。

  慈禧恩准,随后载漪于德国达成协议,订造海圻级小型战列舰同型舰2艘,1889型远洋鱼雷艇4艘。德国人也投桃报李,半卖半送的以超低价又交付8艘现役的1885型大型鱼雷艇给北洋水师。

  此外,新编陆军也全权交给德国军事顾问,定武军完全按照德国陆军满员师编制进行扩军至1.6万人,此外再新编5个师,6个师完全按照德国标准进行训练指挥,武器装备也全为德制。这6个师按照清政府的叫法被称为6镇,部署于京、津、鲁地区,即北洋六镇的雏形。

  如此一来,七国联军侵华并没有发生,德国从中获利最大,俄国则失去了侵吞整个东三省的机会成为了各国中最失落的一个。

  而义和团,这个喊着扶清灭洋口号的激进爱国运动,在清军的全力绞杀下很快覆灭。远东局势很快又恢复平静,而清国政局则在老佛爷的垂帘听政之下逐渐稳定。

  清政府因为躲过一场大灾难,没有像历史上《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不过却没有因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因为废立之事而表示不满的势力虽然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但是背地里却颇有怨言。

  而各省督抚之中假借维新变法之名扩充自身实力,对清政府阳奉阴违的大有人在,因此清政府所面临的局面并不比历史上好上多少。

  不过不管怎么说,没有被人打得丢下首都仓惶外逃,没有被迫让外国人在首都驻军,没有把自己的海防工事都拆掉,没有让外国人成为满清朝廷的太上皇,清政府的颜面还是保存了下来。

  也许这会导致辛亥**的推迟或者失败,导致中国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的困难,不过这都与远在欧洲的德国没有任何关系。

  海靖因为在对清协调一事上的办事得力,处理妥当,腓特烈三世封他为子爵,继续留任驻清公使,处理与清国交涉事务,以他和载漪之间的关系,德国在清国的各项事务将更加顺利。

  远东没闹腾起来,索尔兹伯里侯爵终于能在巴黎会议上好好谈谈非洲问题了。侯爵阁下也有了一点底气了,罗伯茨将军单人南非远征军司令后,英国人终于不再死板的和布尔人硬杠了。

  而布尔人此前强攻据点,却不懂得机动游击终于付出了代价,奥兰治自由邦最先被英国灭亡,而德兰士瓦在英国人的眼中也成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因此一改原本的态度,开始强硬了起来,甚至开始对寻求德国支持的积极性都大幅降低了。

  德国这边早有了心理准备,拖着呗,反正我们也不急。不过德国方面也向英国提出,希望英国方面开放从奥兰治自由邦到纳米比亚的通道,让布尔人难民可以进入德属西南非洲。

  此时英国人还没吃到布尔人的大苦头,也没想着搞什么三光政策,远征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