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劳动吧(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1:55      字数:2399
二十岁,李家小娘子才十八岁,还算是早婚的。

  可它却是最难办的一条要求。

  朱欢想劝说。

  “东翁,我意已决。”

  不过李家真同意了,王巨也不介意有这门亲事。

  至于爱情,他能与一个小萝莉产生什么爱情?

  …………

  春天的脚步便悄无声息来临。

  王家寨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寨子四周是一道结实的寨墙,虽不能与宋朝朝廷所筑的堡砦城墙相比,不过对于一个寨子,能起到了有效防御作用。西北角便是那个水库。

  由水库分出三道溪流,将整个寨子环绕着,又在寨子附近的溪上开挖了一些塘泊,不深,里面载了大片芦苇,一旦这些芦苇长大了,不仅起青饲料作用,还能想第二道防御工事之妙用。至少骑兵不能扬马直冲到寨子前。

  水库打开陡门,放了两次水,已开始起到灌溉作用。

  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

  寨子里的事务忙清了,得要准备春耕生产。

  就在这时候,官府下达了一份命令。

  程勘追得紧,各个大户无奈,捐了近两万贯钱帛。

  若是无能的官员,用这个钱扩建一下州学,或者救济一下贫困百姓,至于多少落入贪官污吏腰包那是不管的,但做了,也就功德圆满。

  程勘不是无能官员。

  他不及庞籍范仲淹等人名声赫赫,不过也是宋朝一个重臣。

  得到这个钱,只拨了很少一部分用于州学,延州扩建州学干嘛?反正也不出文臣,浪费!

  余下的派小吏查看,春天到了,开始大肆兴修道路。

  利用这笔钱,将延州各个堡砦之间的道路全部兴修,铺上石子与沙子。不问劳力。

  这也是宋朝的弊病之一。

  起初赵匡胤与赵匡义为了节约民力,减少百姓劳役,安抚灾民,组建了大量厢兵,用厢兵去代替百姓的劳役。甚至各州县也有许多专门的服役苦力。开始执行得很好,例如黄河决堤,赵匡义多次用军队去填缺口,连大量散落的灾民都不动用。

  不过随着宋朝内治,这项制度已经落后。比如蔡襄主持的泉州洛阳江万安渡大石桥。“垒址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数而两立之。”

  其实就是蔡襄看到洛阳江入海口处水流涌急,两岸百姓来往只能靠船渡,然而多次发生船翻人亡事件,于是蔡襄主持建设洛阳桥。他先派人测量,造桥基时,先沿桥梁中线抛大量石块,在江底形成一道矮石堤,再于上面建桥墩,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桥基与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就是桥梁史上有名的“种蛎固基法”。始建于皇佑五年,嘉佑四年竣工,工程历七年,建成一座长达一千两百米,宽约五米的超级大桥。桥上共有四十六座桥墩,五百个扶栏,两十八个石狮子,七座石亭,九座石塔。

  但它花费了多少钱?

  一万四千缗。

  可以说这个钱连一年的工钱都付不出来。

  为什么只花费了这点钱,那便是无偿的人工,连石料都是无成本的人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