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磨练(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1:58      字数:2586

  第一个要素便是吸墨能力适中,不能涔墨,不能涩墨,这才能便于书写印刷绘画。

  第二个是颜色,现在纸张颜色最多的是黄色,其次是白色,还有灰色、褚色、粉色、朱色、草绿、靓蓝……最有名的乃是唐朝名妓薛涛做的信笺,深红、粉红、明黄等十种颜色,但这个都不要紧,最主要乃是颜色得要明艳光亮,不要看上去破旧不堪。

  第三个就是韧性。

  当然,好纸还要耐老化,不易变色,少虫蛀,并且因为现在不能称为百分之百纸浆,所以会有纤维浮于纸上,也就是文人所说的纹理,好纸纹理也要给人一种漂亮的感觉。

  但这几条都是次要的。

  竹纸无论怎么改进,韧性肯定不及麻纸,甚至不及藤纸,除非王巨有能力一下子将造纸工艺提前一千年。

  所以几个纸匠想在新纸里添加一些藤皮与麻皮。

  宋朝藤纸已经出现了白藤纸,可以将它添加在熟料竹纸中。王巨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扣纸。实际后世的玉扣纸乃是生料纸……

  可以将麻加于生料纸中,也就是王巨命名的黄金纸。

  理论上是可行的。

  例如巅峰时的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与稻草,但也加入了少量楮皮、桑树皮、竹与麻。就是宋朝一些著名的麻纸里也加了构树皮、桑皮与龙须草等配料。

  为什么纸贵,一是这些纤维粗,虽然韧性有了,所以纸厚,其次原材料成本高,象麻只能用麻皮,麻杆没有用的,藤只能用藤皮,想一想载培青藤效率有多低吧,一斤青藤能取多少藤皮吧。

  不过加入少量藤皮与麻皮,成本不会增加多少。

  韧性这一环改善,竹纸最大的缺点也就消失。

  但到了实践中,会产生许多新的工艺,工艺不完善,那么一加一不是等于二,说不定还会小于一。

  李贞想了一会道:“可以,不过我今年必须见到成熟的新纸,明年必须能销售,那怕以后再慢慢改善。”

  “大郎,放心。”

  李贞又说了一会,然后回去,问王嵬:“你可有什么信带回去?”

  “大牛他还好吗?”

  “还好,延州来信说是张公去了渭州担任了渭州签判。”

  “张公升官了?”

  “他是天下闻名的大儒,升官是谓必然。我在杭州都听到有学子议论张公。”

  “大牛呢?”

  “他让程公请回延州州学读上一段时间,打算今年参加秋闱。”

  “这么快啊?他还小。”

  “也不小了,相信秋闱这一关对他来说不会太难。”

  “那你对他说,若是中了,务必要上祖坟,我在这边又远,不要将祖坟荒了。”

  …………

  李家将李贞放于杭州,实际就是一种磨练。先前主要就是研发,虽然花了不少钱,但管理难度不太高,正好给李贞锤炼,而且这两年里,可以与当地官吏打好交道,为以后正式投产打下基础。

  李家如此,朱家也如此。

  秦知县那个交好的同年蔡知县刁难盐作坊,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