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六章 背后的账(2)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14 字数:4258
�开手脚让地方官员去做,先将这批灾民救活过来,其他的什么都不管,省得呆在京城,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让整个宋朝尴尬。
看看,富裕的宋朝走到这一步,想一想赵顼能不急吗?
大臣们一起表示同意,毕竟采纳了陈荐的意见,那等于会坏了n个规矩。并且宋朝虽然在军事上不行,但在赈灾上一直做得很可以,新君即位,不是赈灾,而是贷灾,传出去也是不祥之兆。
然而这一幕与五百多年后的一幕很相似,崇祯想赈灾哪,但国家没钱,没法赈,若是有钱呢,那怕多出一千万两银子,当然,还会饿死人,但会不会饿死那么多?李自成还有没有起义成功的土壤?其实真不用熬很长时间,只要再熬那么几年,小冰河过去了,国家危机也就消失了。而且几样救命的东西也到了,也开始种了,南瓜、土豆、玉米、红薯、花生……
一千万两银子,断送了一个王朝!
现在很相像,这种自生自灭的救灾方式,实际蕴藏着巨大的危险。
然后再往下推,为何熙宁七年大旱,朝廷不能及时赈灾?当然,前线不停的打仗,用掉了不少钱,然而远没有庆历时的费用多,所以王韶在奏章里说了一句欠扁话,皇帝宰相们,你们听好了,俺洮西大捷没花朝廷一文钱,都是俺经商开荒得来的。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南北江与川南战场,但总的来说,非是庆历时破产式的战争,有影响,但不是致命的影响,为何无钱赈灾,或者说赈灾力度不够,原因很简单,黑窟窿太大,那怕王安石那种敛财方式,还没有填起来。
东府批准,赵顼不得不批准。
司马光又说道:“陛下,臣请问陛下,为何春天下诏书释放战俘,至今没有动静?”
这后面还有一个故事。
王巨带着军士破家荡产,几户人家敢恨不敢言。
赵员外劝说了一番,有几人心动,其他人心动的更多。
泾阳码头边,现在全部在大搞建设。
不过这几人受害太严重了,心中都不服气。况且不是泾阳一处,其他几个县豪绅们也在观望。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最后他们的前景很不妙。
于是有人暗中活动着关系,几个县有两个县的主薄便写了两份奏章,一份递到中书,一份递到御史台。
如果是平时,司马光早就怒发冲冠,开始带着御史们弹劾了。
但现在他接到奏章时,却沉吟了一下,然后去了中书。真的怕韩琦哪,实际司马光也知道韩琦这样下去,早晚必下台,不过韩琦一横心,他就是下台了,得拿多少重臣陪他下葬?看看,为了倒韩,多少人下台了,包括赵顼的老师王陶。
不要说他,若是韩琦有心,拉曾公亮,曾公亮都会成为牺牲品。
但韩琦下也有几种下法,体面的下,不体面的下,并且下去了,韩琦是不可能再上位了,这个郑白渠便是他在中书可能最拿得出手的政绩。
因此在这个当口上,司马光根本不去管王巨的想法,这小子算个球啊,但他不能不考虑韩琦的想法。
来到中书后,将这个奏章递给韩琦看。
韩琦也递给了他两份奏章,一份是另一个主薄写来的奏章,与司马光手中的大同小异,还有一份是王巨送给中书的奏章。
结果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