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世袭(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16      字数:4197
�?

  王巨又没有说,因为说了,赵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到。

  相反的传出去,自己真成了司马光嘴中的心机深沉的小人。

  当然,王巨所说的非同小可,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呢,难道将士怕死吗,不怕死啊,将士不怕死,却如此之弱,岂不是大问题?

  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呢,难道是百姓笨吗,不笨,难道是百姓懒惰吗?不懒惰。百姓不笨不懒惰,国家却是积贫积弱,岂不是大问题?

  实际也如此,王巨记得前世上学时学过一句,地大物博,扯蛋么。

  中国地方大,但能称为物博吗?可怜若大的地方,能适合耕地面积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这百分之十几,也是百姓一点一滴开垦出来的,北方缺水,并且多山。南方倒是不缺水,却到处是沼泽湖荡子。就是铁矿,还多是贫铁矿。正是因为有这群人,将高山变成了梯田,将湖泊沼泽变成了围田,将沧海变成了桑田,才生生创造出“富饶”之地。

  有了这样的兵,有这样的民,国家却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那不是军民之错,而是统治者之错了。

  所以赵顼听了他那个西方人的冷笑话,不觉得好笑,反而心情更沉重。

  但这个说得隐晦,王巨没有说明。主要就是怕争议,况且他现在这个年龄与地位,也不当由他来说。

  第三句话更不敢说。

  但这句话就与迁都长安的用意十分类似。

  “吉浦兄,为何想起这个?”可怜的,王巨用了这个,而不是用迁都一词。

  吕惠卿扬了扬手中的一册旧唐书。

  “哈哈哈,”王巨不由乐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好几次伟大的迁都。商朝的那次不算,太遥远了记载不大真切。

  因此快要亡国的迁都也不能算,那是一种无奈。例如东晋与南宋。

  还有一种为权臣把持朝政的迁都也不能算,如曹操将东汉都城迁到许昌。

  真正的迁都有好几次,比如孝文帝的迁都,他的目标就是汉化。没办法,那时的汉人还有着汉朝的骄傲,冉天王就不说了,各大汉人豪门同样瞧不起这些鲜卑人。不汉化,不融入到汉人体系中,北魏就无法统治中原。

  应当来说,他做成功了一半吧。最不成功的就是元朝,几十年,回大草原了。最成功的是满清。

  后来的明朝。

  朱棣迁都用意也不是天子御国门。他不迁都,呆在南京不行哪,能坐稳那个位子吗?于是将首都迁到了北京。这才是真相。但后人扯得远了,有人说迁得好。天子御国门,多威风啦。有人说迁得不好,北京一破,明朝灭亡了。中国没有了。

  为什么说中国没有了,不错,满清疆域更大,因此袁老师再三贬明扬清,然而再认真去想。明朝虽然不及宋朝开明,但也不完全闭关自锁,包括西洋来的火器,立即学习,包括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不仅学习西洋传来的科学,自己还投身于天主教,将学来的东西编写成书印刷,让天下人学习。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即便与西洋会有些差距。但应当不会太大吧。

  因此中国的拐弯点就是这个北京。

  但与天子御国门有多少关系呢?真相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北京不是满清攻破的,而是李自成攻破的。并且李自成造反。将中原防御工事与军事扫荡一空,由是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