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不可传(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16      字数:4301
  “这不可能!”

  “臣就说一件事吧,司马光也在地方上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员,有过什么作为?或者是陛下所说的丰州一行吗?但他现在呢,是帝师,是翰林学士!程师孟呢,百姓都替他立了几座生祠。就象臣在华池做得很好吧,但有没有生祠?这些小兔崽子不行哪,我在的时候不怕我折寿,呼我老子,我一走,一座生祠花几个钱哪,也不立。”

  赵顼让他说得哭笑不得。

  不过这也说明了一个真相,想让百姓立生祠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就这么一个官员,因为不会夸夸其谈,就一辈子漂在地方了。

  甚至在史上他拍王安石的马屁,都没有拍上来。

  王巨又说道:“臣与陛下得见,乃是运气使然,没几个官员有臣的好运气。”

  “不能想哪,不能想。”

  “无妨,臣说过,有这样的百姓,这样的士兵,他们就是大宋的墙基,土壤,根基不坏,宋朝还是有药可医。臣还是说这个世袭。但为何隋朝时就开科举?到了太宗时不但大肆科举,还刻意将李昉之子李宗谔、吕蒙正子弟吕蒙亨、王明之子王扶、许仲宣之子许待问四人黜落,又说,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有私也。陛下,这几人除了李公外,余下三人,都是可谓当时一代风流人物,人人都是千古难得的良吏,我辈学习的楷模。”

  “这三人朕也知道,王明文武双全,许仲宣是寇准的岳父,也是一个程师孟一样的良臣,所到之处,百姓皆怀之。吕蒙正更不用说了。”

  “但为什么太宗要这么做?”

  “朕明白了,世袭!”

  道理真的简单,就是让寒门子弟不断地涌进官场,当然赵匡义那样做,也是为了及时洗去大哥留下的势力影响,但也有一些深意的,大量寒门子弟涌进,减少社会矛盾,同时大量寒门子弟涌进官场,豪门权贵却不能参加科举,那么一代又一代官员不断地更替着,就很难产生世袭的高门。

  但自宋真宗后,渐渐坏了规矩,大批官员正大光明地派子弟参加科举,科举落第,还能混一个门荫。于是各种各样的官宦世家就产生了,权利、财富、土地渐渐往少数人身上集中。

  那么国家矛盾还不会激化吗?

  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失败?

  不仅是高官,实际南方派系高官不少了,毕竟科举南方的进士比北方的多,不过因为恩荫制度,基础官员仍然不及北方人,北方官员才是上上下下最强大的力量。他们岂会不维护北方的利益?

  也就是说今天时弊的危害关健是两条。

  一条就是这个瘸腿的军事制度,导致积弱,产生大量冗兵。

  第二条就是世袭!

  产生了冗官,兼并,隐田,税务不良!

  “陛下心中清楚就行了,切不能说,否则整个宋朝都动荡了。现在不是太宗之时,国家草创不久,各方势力没有形成。但现在各方势力已形成了,即便太宗太祖复生,面对这种形势,也不敢动这个世袭之。所以臣的那几个策子,将荫补官员放在了最后。”

  “朕清楚了,难怪你们两人鬼鬼祟祟的。”赵顼勉强一笑道。

  “此事重大,臣等不敢说。”

  “朕知道了,此事是重大,最好你们以后也少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