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就在外面茶楼上相候。
王巨挠了一下头,想了想,最后还是去了茶楼。
“见过吉甫兄,子厚兄。”
“不敢不敢,见过子安,”两人很客气。特别是吕惠卿。那可是知道王巨在赵顼心中地位的。
三人落坐。
吕惠卿道:“朝廷准备置一木棉司,子安可知道否?”
“知道了,刚刚觐见官家。官家也说了这件事。”
“子安可有什么意见?”章惇问道。两人第一次见面,但不算是外人,一是竹纸那件事,让章惇吃了一个哑巴亏,不过那也成了一个雅谈,无伤大雅。第二是王巨与章楶的关系。
“没什么意见,我是赞同的。毕竟国家财政吃紧,再说木棉普及,对于百姓御寒也是一个好事。”
“朝廷置木棉司。正是让子厚主持。”
“原来……”王巨喃喃一声,为什么让章惇主持。一是恐怕他与章岷在信中说了这件事,章惇不是一个安静的主。可能也曾上书提及了,甚至就是他提议推广木棉司的。其次他是福建人,是南方官员,对南方熟悉,况且迁民本身迁的就是福建百姓。第三可能王安石得知后,与章惇碰面,两人意见相差不大,一拍即合,于是王安石推荐章惇主持棉务司,两人也走到一起了,包括那份禁止福建路百姓溺二胎三胎的诏书。
司马光说南方人矫黠。
也不能说没有道理,特别是福建路百姓,为了活路,那真是想尽了办法,例如航海,例如荔枝干,例如迁民,未来那个宝岛八成汉人就是福建百姓的后裔,还例如倭寇……
好的坏的一起有了。
但透过这些好的坏的,背后就这个狡黠。还是王巨那个话,它本身无好坏之分,诱之正则正,若是明朝不禁海,或者说只禁官海,象宋朝那样不禁私海,有没有倭寇之害发生?同样也是矫枉过正了。
但诱之正呢?例如开发两广,或者以后让他们带头向海外大规模迁徙呢?虽然不指望大家以后还是一个国家吧,但周边全是汉人,当真面对鬼佬时,不帮助汉人,反而去帮助鬼佬?那个太远了,只能说替庞大人口压力寻找一个出路。实际不用多,王巨到了五十岁时,人口可能就膨胀到了一千八百万户。
不管怎么说,宋朝的内治,确实是一个奇迹。
如果能提前将对面的几个杂粮弄过来,并且将一些弊病矫正,又不往外海迁民,王巨甚至能怀疑四十年后,宋朝人口就能膨胀到两千五万户!
若是象二叔这样玩,能膨胀到五千万户!
当然,若真到了五千万户,那会出大事的,那怕有了杂粮都会出大事。那时不是人吃地,而是人吃人!
“原来什么?”
“吉甫兄,没什么,继续说。”
大伯上茶,端来一些果子。
章惇挥挥手,让大伯退下,问:“子安,有何教我?”
主要这件事他也是道听途说,觉得可行,但不是很清楚,然而迫于季节需要,那边已开始执行了,章惇想功劳,怕差错,因此听到王巨进京后,立即伙同吕惠卿来拜见王巨,没承想王巨在宫中呆了那么长时间。当然,时间呆得越长,两人心中越是尊敬。能在宫中与皇上交谈这么长时间的,整个大宋没有十个大臣享受这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