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九章 房杜李王(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24      字数:3964
胆略就能与王玄策、班超相媲美,臣想其军事才能不会差的。”

  赵顼喜,道:“带朕看看器甲。”

  “喏。”

  王巨先带赵顼看刀,这个最容易比较,王巨让胥吏将一把提刀开锋,然后找来一把库房里一年前生产的提刀,相互对砍,原来那把提刀差一个点被劈成两半,豁口生生劈到刀背处。

  “能否与桃溪剑相比美?”

  “不能,想生产桃溪剑那样的刀剑,军器监也可以办到,不过其成本太高,但现在军中至少一半器甲不合格,包括刀剑在内,这些器甲必须及时换掉,不可能象桃溪剑那样制造了。”

  赵顼微微叹了一口气。

  王巨又带着赵顼看神臂弓,赵顼试了试,居然他也拉满了,尽管拉得很吃力,又道:“这个新弓好。”

  “新弓虽好,成本太高。”

  说来说去还是钱,所以王巨对苏东坡呕心沥血写的那个长奏评价是不三不四,国家富强难道也有错?

  看完了神臂弓,王巨才带着赵顼看铠甲。

  这个铠甲还是王巨在华池制造那种铠甲,只是京城物价贵,更没有免费的下杂工,所以生产成本更高。

  赵顼问:“这一年能制造多少套?”

  “如果经费充足,一年大约能生成六万多套。”

  “能不能更多一点?”

  “陛下,钱啊。”王巨道。

  实际一年能制造出来六万多套已经很不错了,这是王巨用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否则产量更低,毕竟它是铠甲,一个一个的甲片慢慢打造出来的。

  但这个产量子也不算太少,况且还有各路的作院也会制造出一些器甲,两相配合,只要能保持住这个产量,五年便可以将禁军所有不合格的器甲,以及布甲皮甲纸甲全部换装下来,九年在内,包括边军在内,全部换装。

  那么还象史上的那个时间伐夏,至少整个军队全部能用上新式的铠甲。

  然而那是不可能的,就说这六万多套铠甲,就要花费两百多万贯,这是王巨在,王巨不在,各方面伸手捞一点,那么就得花费三百多万贯,器甲仅是一部分,况且还有各路作院的开支。仅是器甲一年就花费一千万贯,赵顼同意,各个大臣也不会同意的。

  章楶笑了笑,然后伸手掂了掂铠甲的重量,至于质量他没有太关心,有王巨把关,想差也不可能会差。

  其实这个重量在史上宋朝一直很悲催。宋初宋辽两国对铠甲都不重视的,罕有全装重甲,因此李继隆用了田静的重骑兵,生生将耶律休哥杀得落花流水。

  直到宋夏交战,李元昊的冷锻重甲,特别是铁鹞子,屡屡击败了宋军,于是田况建议工匠用冷砧打造纯钢甲,宋朝的步人甲这才出现。然后到了金国,宋金交战,因为步人甲笨重,败则是全军覆没,胜又因为速度笨拙,不能奔驰,下令无所取,无故俘虏,于是更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马甲又易为皮甲。

  因此王巨打造的这种轻钢甲,在大顺城之战中将西夏人杀得傻了眼。不过西夏人也不差,看到它的妙处,那边也在仿造,只是困于财政,武装得不多,又没有得到碳钢化技术,质量也不及现在这种轻甲。

  然而王巨依然很不满意,毕竟负重达到了三十斤,依然拖累了行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