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三章 市易(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24      字数:3924
/>
  一旦这个改革执行下去,首先一半驿卒得以养活,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全部驿卒都能得以养活,余下的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收入。

  这些驿卒不要朝廷供养了,无形中又替朝廷节约大量钱帛。就打算三万驿卒,那一年下来也会节约一百万贯!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百姓能书信往来,那些移民不是整个家族都迁移的,在原来居住地区,仍有家人,仍有族人亲戚,信来了,钱帛货物来了,无论当地乡绅怎么煽动,谣言不攻自破,甚至不用朝廷强行动员,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自发地涌向岭南。

  那么朝廷所做的事,只要将这些百姓安置好了,就不会再为迁民操心,朝堂上也很难出现反对声音。既利了国,也对变法派产生了帮助。

  这是曾布所看到的,还有他没有看到的,一旦这个政策推出来,那么会加快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不可想像,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解决了一些地区劳力紧张的问题,开化了百姓的认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现在湘水以西地区,多是刀耕火种,官员看到了,可当地多以蛮人为主,下面官吏执行能力、蛮首的想法、当地的风俗,等等因素,想有作为,但弄不好就会引发动乱,所以只好“清静无为”。但人口流动起来,看到了外部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百姓中肯定有一部分将这些种植技术带回当地,那么自下往上梳理,当地情况就会改变。

  并且它的成本很小,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再设几百个驿站,基本就能满足需要了。至于一些特别落后封密地区,暂时有设的必要吗?

  宋朝罕有大工程,郑白渠就算是眼下就算是特大工程了,不过基础的道路状况比较良好,不可能出现后世那种特快,但现在的宋朝有那个观念吗,一封从岭南送到延州的家书,能在三个月内递到百姓手中,那户百姓就会十分开心了。

  甚至随着业务增加扩大,可能将所有驿卒养活,还能出现盈利。

  另外它不会剥夺多少商贾权贵的利益,反对声音也会比较小,除非特殊考虑,比如一旦执行,迁民多的地区各个大地主肯定不乐意了,依然会造谣生事。

  “子安,你可以做介甫公的助手啊。”曾布又叹息道。

  “得,我太年青,脾气又不好,如真做了介甫公的助手,不会对介甫公产生帮助,反而会坏了介甫公的变法大计。”王巨道。

  两人自然听出王巨的推辞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过他们也没有再劝。曾布又说道:“子安。还有一件事。”

  这件事颇出王巨意料,那就是王韶。

  王韶在秦州,正是为了开边。

  现在他手上有了军队,又得到了俞龙珂的支持,屯田又带来许多粮草,可是万事俱备,却欠了东风,那就是钱。一旦战争开始,会需要不菲的军费。

  这替宋朝开边,按理说朝廷会支付这个费用。可事实上,想向朝廷讨要开边的军费,恐怕很难很难,即便拨下来,也不会很多,说不定反惹了一身骚味。

  于是王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市易,利用国家机器。与吐蕃人进行贸易,并且向朝廷讨要烧酒作坊。

  这倒不是王韶贪婪。在延州几户商人带领下,失去了官府支持,交易量有限,一旦放在朝廷手中,交易量立即激增,盈利也会翻倍,反正王巨这个作坊的利润也不是装腰包的。

  想好后,便写了一份奏疏,递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