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四章 二王(上)(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24      字数:3891
��生,是苏东坡、王安石、苏颂与曾巩的好友,黄庭坚的岳父,包括秦观、陆佃与王令,都受过他的提拨。

  前年因论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后来又调回京城担任知谏院。正好李定担任了秀州通判。宋朝的秀州就是后来的上海,以及浙江嘉定等地区,不过现在上海浦东一半还在海平面下,也算是宋朝一个富裕的上等州吧。越州就是绍兴,两个地区离得不远,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并且李定在秀州政绩蜚然。

  于是孙觉提议将李定调回京城。

  李定到了京城,孙觉为了避嫌,不好召见,便让谏官李常召见,问李定,君从南方来,哪里的百姓如何看青苗法。

  李定答道,他们都很喜欢。

  李常大失所望,隐晦地说,这是京城热闹话题,你不能胡说八道。

  李定便找到王安石,将情况一一反映,王安石大喜,又将李定引进皇宫,让他向赵顼汇报。

  由此李定打入了奸邪行列。

  那么李定是不是媚王安石呢。

  首先李定能不能做证明,能,他从南方来,青苗法宗旨主要就是春贷秋收,这时候正是贷的时候,最少李定的话能当参考。

  其次王安石当初承诺是在陕西推广,后来违诺,变成了河北京畿与准南路。但现在连两浙都推广了,这证明了王安石不守信诺。

  但这只是表面的,深层次分析则是庞大的一千七百万贯青苗贷。就是放在北方三路,也无法承担这么多青苗贷,所以它肯定要向更富裕的南方六路推广。或者说青苗贷少一点,但青苗贷数量少,收的利息就会少,没有庞大的利润,王安石何必兴师动众?

  青苗法反对浪费主战场是在北方,百姓容易受到蛊惑。

  南方经济富裕,商业发达,粮食产量高,商业发达,意味着对资本需求大,粮食产量高,意味着容易还贷。因此富户不排斥这个青苗贷,说不定多用来做资本滚大自己的生意,穷困百姓遇到困难时贷一下,以后也能偿还起来,所以强行摊派的少。

  实际还有更深层次的,大家没有看到,那就是这个青苗贷的数额,说它少,真不少,一千七百万贯摊派下去,等于摊派地区每户百姓得付出近一贯的额外税。但说它多,真心不多,以宋朝的商业市场,可能每年需求贷款数额不是一千几百万贯,而是一亿贯。两亿贯。

  因此李定反映的情况是比较可靠的。

  其实司马光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想将王安石彻底踩死。赵抃受了他的影响,在中书坚持王安石离开相位后,才下诏书废青苗法,都做过了头。

  如王巨所说,变法的真正幕后人不是王安石,而是赵顼。

  司马光等人明为废青苗法,实际暗指变法本身,这是赵顼根本不能同意的。若是当时废除青苗法诏书一下。王安石只能离开京城,没有王安石主持,赵顼虽是皇帝,也要牵就,那么这场变法就会象庆历新政那样昙花一现。

  但赵抃一坚持,时间拖了下来,赵顼便慢慢醒悟,李定这次觐见,赵顼终于再度犹豫不决,便下了暗诏让蓝元震与张若水暗中下去察看。这个青苗法究竟是好是坏。

  这才有了张若水与王巨这场对话

  王巨看了张若水一眼,问:“张都知。为何问青苗法?”

  为了这个青苗法,整个宋朝刮起了一场超级风暴。

  但军器监却是这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