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八章 十将-春行(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26      字数:3737
��制品的价格短时间也跌不下去。

  其一原始价格太高,需求量大,其二,原先也有棉制品,大食的棉布,岭南的黎布。论工艺价值,黎布更高,一是掺杂了丝绸,更爽滑,二是黎女的织艺,有着许多精美的民族图案。但在原先,黎布价格在丝绸之上,大食棉布却远远在黎布之上,因为它是舶来品,“洋货,又是全棉布,吸汗功能强。这个全棉布暂时王巨是不想了,因为大食与西域那边是长绒棉,然而长绒棉在岭南与中原地区是无法种植的,即便后世,引进的棉品也是来自美洲的细绒棉,虽然产量更高,棉纤维质量更好,仍然不及长绒棉。路程太远,那怕是一坨泥巴,从大食运到宋朝,成本也无法想像。

  所以高价的棉花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即便会越来越便宜,特别是今年,棉花不是论斤卖的,而是论两卖的,几乎与生丝价相仿佛。

  这个云氏不知道,只知道今年价格跌了不少,虽然几乎与生丝价格相仿佛,但看到它的柔软,想来比生丝更暖和吧,于是替即将离开京城去边戍的丈夫买了十四两,做了棉衣。

  “夫君,塞外寒苦,你自己儿要照顾好你自己,”云氏一边缝着衣服,一边叮咛道。

  “恩,”康成答道。

  比起唐朝的戍兵,宋朝无疑更仁道些。

  然而缺陷很多,首先放在京城豢养,随着东京城的繁华,许多将士沾染了浮夸的性子。又拖累了国家的财政。同时将士自己一家同样过得很苦,多是过着妻离子散的生活。

  这也是宋朝危机之一。仅是王巨提出的那个裁兵制度还是不够的,所以王巨才想到了五年义务兵制与豢兵制度的结合体。

  不过这条道路想要实现,仍很遥远。即便第二步的裁兵,到现在还没有执行呢。

  但云氏也不是太担心。

  这些年都是这么过来了,虽然丈夫去了西北,不过这几年战事并不多。相反的,最危险的远戍地区不是北方,而是南方,许多禁兵因为水土不服去了荆湖南路与岭南之后,便再也不能回来了。

  况且她的丈夫康成还是骑兵广锐营的十将,相当于一个半普通士兵的薪酬,因此一家子生活虽然不能说好,但也能保持一个温饱。

  “夫君,西北好象不太安静。”云氏一一句没一句地继续说着。

  “那更好,我好立功。”

  “不要瞎说,大顺城那一战,我听说死了很多人。”

  “那是没本事的人,以我的武艺。能战死沙场吗?”

  “你武艺好。但及那个胡谦吗?”

  两人只是说着玩笑话。西北这几年不是很太平,不过四小路的情况各不相同,秦凤路与泾原路有些冲突,但规模不大。鄜延路似乎打了几仗,也不算特大的战斗,死的将士同样不多。况且康成去的是相对平静的环庆路。

  不过夫妻之间的对话,认真分析,却能暴露很多问题。

  相比于唐朝。宋朝对牺牲烈士家属的抚恤更仁道,但这些抚恤经过层层克扣,未必会真正发放到其家属手中。反而对立功将领的升迁做得却不是很好,比如张亢,再比如蔡挺,大顺城那一战真的有功,但蔡挺却在渭州继续飘着,以至蔡挺无奈地写了一首词: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