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贵人(4)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33 字数:4911
/>
写露布那是来不及了,况且还有许多百姓不识字呢。
而且章楶还要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朝廷的信誉问题,放不怕,主要就是存。然而朝廷诏令朝秦暮楚。更改不休,谈何信用?
其次问题更大,信用倒是小事。宋朝的国家信用再坏也不比民国时更糟糕吧,主要是百姓现在可能根本不习惯。
确实许多百姓手中有着余钱。即便没有这次青盐,庆州百姓手中的余钱数量也不会少。但有了钱之后呢,除了置地置房屋外,然后就往地下埋藏了。
因此宋朝市场上严重缺少流通的货币,但后世出土时,往往从地下挖出几千几万贯的铜币,并且八成就是宋朝的铜币。
所以章楶放下了身架,将政务先行交给其他官员处理。他本人带着一大群胥吏亲自来到前线,庆州前线有三大青盐交易地点,章楶第一步则来到淮安镇。
一是张贴露布,二是他本人亲自向百姓解说,甚至不惜动用了王巨在百姓心中地位劝说百姓,然后就在淮安镇设立一个分点,当场写契约画押,存放百姓从官府手中发放的运费钱。其实这只是走一个过场,主要是得到百姓本人的同意后,直接在官府内部就可以将钱帛转到这个发展基金里了。
不过这个过场得要走的。不然就会落人话柄。
他正在苦口婆心地向大家游说时,祖阳便找了过来,听祖阳将事情经过讲完。又看着祖阳被打的样子,章楶一下怒了。
当天王巨为了引起大家重视,刻意做了一个比喻。不用多,只要将这次青盐的运费钱,能动员百姓将一半存储到发展基金里面,虽然有点难,不过知州是王巨,朝廷的信用未必管多少用,但王巨的信用还多少管一点用。
那么一年最少可以谋利一万五千贯以上。带动的税收更是无法估量。
有人质疑动员百姓存难,但放同样也难。因为王巨设定的条件有点儿挑剔。
王巨又用祖阳举例。
以前祖阳是小作坊式生产,也雇人。但只雇了几个短工,可是祖阳终是商人出身,一旦得到西夏顶尖技术,官府又配合他,会不会大规模生产?
那怕一年生产一万张毯毡,仅是成本就可能需要七八万贯以上,但它又非是竹纸蔗糖那样的独一门物事,可以先收一部分订金,因此只能先交货,后得利。
以一万张毡毯做例,他最少短缺三四万贯资金,如果销路更好,一年能售两三万张毡毯,短缺的资金会更多,并且销量越大,所短缺资金越大。
然而现在官府向他畅开借贷,贷息又不重,为了谋利,他会怎么做?
这仅是一个作坊。
但章楶听完了,却想得更多。如果条件成熟,能在全国推广,那会是如何?
宋朝有三百多个州军,庆州以户数计算,只能排在中等行列。当然站在军事角度考虑,那它会很重要的。但若以经济角度考虑,甚至中等都排不上。
象杭州、鄂州这样的大型商业城市,可能经济量会是庆州的几十倍,京城就不用说了,皇城东边的那个金帛行,往往一笔交易就能达到几十万贯,甚至上百万贯。
也不要拉动什么税务了,就是这个利润的本身,那就可能超过现在宋朝的商税、或者榷盐、榷酒的单项收入。
所以他才放下了身架,亲自来到淮安镇游说百姓,未来几天还打算去白豹城与大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