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白衣(下)(3)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35 字数:3902
会瓦全。”
王巨说完。将印信等物事拿出来,又将朝廷发生的公服拿出来,然后脱下自己的乌翘帽,与身上的官服,说道:“中使,对官家说,臣辞官不做了!”
果然大事发生了。
“不能啊。”候元礼大叫着。
王巨穿着一身白衣,将黄骅写的记录拿过来看了看,说:“就这样吧,麻烦中使将它带给官家看。”
然后带着黄骅,与他的几名侍卫,离开州衙回家,随后带着家中一干侍卫全部上马,冲出庆州城。百姓看到了,许多人没有太在意。因为以前王巨也有时候穿着便服出门的。
候元礼急切地对章楶说:“章通判,你怎么不阻止?”
“子安因为作坊的事,原来派人到京城,准备向介甫公解释,没有想到他的傔客到了京城,却听到了京城的满城风雨。于是没有拜见介甫公,匆匆回来禀报。那时子安便做出决定。我劝说,子安不听,让我奈何?”
也不要以为辞官不做,就没有危险了。
如果在秦桧时代,保证将你重新捉回来,严刑拷打后再黠字流配。就是不黠字,流配是少不了的。
如在汉武帝时代,弄不好就将你的蛋蛋割掉。
如果在隋炀帝时代,辞官后,立即躲起来吧,否则都会有掉脑袋的危险。
但在北宋前期,什么事儿也没有!
然而问题就来了,不管王巨这些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但王巨对宋朝是有大功的,文有文功,武有武功,如果不是资历浅,年龄小,凭借他那一样的功劳,都足以将他抬入两府大佬行列了。
就说经济吧,别看王安石如此折腾,如果将间接的收入纳入计算中,最少现在王安石对国库的贡献,甚至还不及王巨。
就不要说在西北的赫赫战功了。
然而却逼得年纪青青,辞官不做,那么百姓会怎么想?
其他地区百姓怎么想章楶不知道,但他催促了一句:“候中使,你快走吧,这个消息只要一曝光,马上庆州百姓说不定激怒之下,中使都会受到池鱼之殃。”
候元礼懂啊,他从京城来庆州城,实际从宁州就看到了变化,就是到了庆州境内,也不是马上就进城的,还有一段路程,这一路的变化,他也看在眼中的。
而且这件事非同小可,也不能耽搁,于是上马带着黄骅写的记录,匆匆离开庆州。
章楶则默然地遥望着天际。当然,王巨这么做肯定太激烈了,不过这一关挺过去了,也就海阔天空了,至少文彦博要碎掉一半牙齿。
然后他又看着州衙前的街道,街道上人来人往,十分地热闹,百姓一点儿也不知道,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得的幸福时光,因此大多数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百姓越开心,章楶越是摇头,几个胥吏也是摇头。
王巨骑马一路北上,先行来到保安军。
他没有去姜家,而是派黄骅去姜家将他的母亲约到外面的茶肆上。
开始茶肆里的茶客们一个个没有在意,毕竟两国重新和好,一些大商贾同样带着大量侍从前来交易。
直到王母出现,才有茶客醒悟。
“原来是王知州啊。”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