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两朝元勋(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35      字数:3843
口越来越大,如何了得。

  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进一步地实施将兵法,以及王巨提议的增设边军,有意地将一部分禁兵放在熙河那边训练,强壮河东路与河北路,这才是根本。

  蔡挺说得有道理,可问题眼下怎么解决?

  于是赵顼又下诏请教了富弼、曾公亮、文彦博与韩琦。

  这几个重臣在庆历时就很有名了,包括庆历时那次敲诈,这几人同样参与过,因此向他们询问,看看有何良策与见解。

  先是富弼上书,说近五六年,朝廷拟用兵绥州、罗兀城、熙河、辰、锦、戎、泸、交趾,只有用兵交趾之议中止,其他诸路皆用了兵,有胜有败,传播天下。但又传闻,说陛下必复灵夏、平贺兰,还打算亲征平燕,因此修完器甲,简练卒伍,增筑城垒,积聚刍粮,又派使招致高丽。然后又在河北置三十七将,按阅愈急,喧布渐久。所以是我朝挑衅在前,而非是契丹背盟。因此必须派一使者,将这个来龙去脉说清楚,契丹不是不讲道理的。如果不然,辽国有夏国、唃厮罗、高丽、黑水女真、达靼之援,边事又将不休。

  老富老了,将董毡记成了唃厮罗。

  但意思与赵顼想法差不多,最好不要与辽国翻目成仇,毕竟是大灾当前的困难时刻。

  只是大约庆历时打怕了,依然坚持着以和为贵,这点让赵顼很是不喜,说了一句:“富弼羸弱耳。”

  文彦博则说,朝廷当足食足兵,坚完城堡,保全人民,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止此而已。大抵中国之兵,利在为主,以主待客,以逸守劳,理必胜矣。不过听说陛下想先发制人,乘其不备,袭取燕蓟,但若有意外,王师恐被噬脐。况且河朔大饥,若兵连不解,物力殚屈,会有金汤不守之险。

  赵顼苦笑了一下:“都知道了。”

  其实赵顼遭此羞侮,不过说了一句,朕当亲率大军,扫荡燕蓟,以雪此耻。

  那也不过是气愤话,能当真么?却不知道迅速被文彦博与富弼得知,这两人并且一个在大名府,一个在洛阳,怎么知道的?

  赵顼想想都不能急了。

  曾公亮则说,胡虏不讲信誓,不能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就象西夏,和盟没有多少年,侵耕府麟路界,导致郭恩全军覆没。然后到同家堡,我朝还没有纳呢,全堡几千口百姓尽屠之。再进攻大顺城。李谅祚重伤而死。随后又进攻庆州。惨遭大败。几欲国灭,这才变得老实起来。所以辽国与西夏差不多。但现在河北河东久不用兵,并且又无良将良帅。因此必须选将帅,委之一面,以防不测。

  他与蔡挺想法差不多。

  然而话说得更深,不要再学习前几年那样了,明明王巨在庆州有大功,反过来因功忌惮。一个名帅,却放在泉州哪里敛财去了。国家缺少这几个小钱吗,这样用人能行吗?

  但这些都是以后,关健眼下怎么解决,一个人也没有说。

  于是赵顼等着韩琦的上书。

  不久韩琦上书到来,臣窃以契丹称强北方与中国抗者,盖一百七十余年矣。自石晋割地,并有汉疆,外兼诸戎,益自骄大。在祖宗朝屡常南牧,极肆凶暴。当是时岂不欲悉天下之力必与彼角哉?终爱惜生灵。屈就和好,凡疆埸有所兴作,深以张皇引惹为诫。以是七十年间,二边之民各安生业,至于老死,不知兵革战斗之事,至仁大惠不可加也。臣观近年以来朝廷举事,则似不以大敌为恤。敌人素以久强之势,于我未尝少下,一旦见形生疑,必谓我有图复燕南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