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威名(上)(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36      字数:4111
�海虾,珍珠还未看到效益,不过海带与海虾看到效益了,泉州本来就是一个田少人多之地,每出来一项产业,就意味着养活更多的人。

  因此这些豪强也就渐渐不作声了,不管怎么说,王巨确实是一个好官。

  其实就是一个惯性问题,就象楚建中顶替王巨到了庆州,其实做得还好吧,而且也重视边防,夏人以为王巨走了,说不定能捡便宜,结果看到楚建中种种布置,又不敢对那段横山打主意了。

  然而他不想扰民,结果呢,庆州不久故态复发。一些得利的商贾豪强们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惭愧。这样干,他们受益了,却愧对王巨当初的教诲了。至于其他人,那都不满了。再加上灾害到来,百姓一起反对。朝廷不得已,让范纯仁替代。范纯仁不错了吧,如果中间不是楚建中接了一下手,也许范纯仁锦上添花,会使庆州变得更好。然而现在楚建中又将庆州原还原了,范纯仁同样不想学习王巨那样,那就没有拨乱反正了。结果百姓还是失望,但现在种古也不在环州了,若在,恐怕也不会出现百姓为之跳河的局面。

  这就是惯性的作用。

  但王巨并没有推出那个发展基金,手中人才不够用了,虽然在培养更多的人才,可海外那摊子扩张的速度更快。其次王巨不想朝廷学习,推广到全国。

  不然泉州发展的速度会更快。

  另一个则是其他官员无法仿佼的,其他人那有那根大手指,因此学习范纯仁,反而说不定成了一名优秀的地方官,若是学习王巨,弄不好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此外,便是对海商的重视。

  在他的组织下,渐渐海客抱成了团。

  包括大食那边的海客,王巨也让他们联手,毕竟南海上有许多海盗,这些海盗比后世的海盗对海商威胁更大。

  然后每支船队过来,王巨只要在州衙里,立即将各个船主请来,接风洗尘。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这个贸易对地方经济拉动太大了。

  所以一个长者站出来一边敬酒,一边说:“当初明公初来泉州,大家听闻庆州百姓上百万民书,万众期盼,谁料到明公来到泉州,却有诸多举措,让百姓不安,始至今天。才知明公之用意长远。老朽忽然醒悟。春秋时子产治郑,执政一年,百姓恨之,然而浮浪子不敢轻浮嬉戏,老人不必负重,孺子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百姓怨之,然而市场上买卖公平,不敢再囤积。三年过去。百姓终于喜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子产去世,举国百姓痛哭,说,老百姓将来依靠谁。明公,当是我大宋之子产也。”

  子产的事迹有点遥远,实际后来的诸葛亮与王猛,同样有着这个特点,执法森严。但虽严,却是公正。刚直,所以民不怨,而国得以大治。

  某种程度上能说王巨与他们一脉相传,虽然抛除了金手指外,王巨实际差了一点。

  不过谦虚总是要的,王巨含笑道:“温老丈,太过夸奖了。不要说治国,即便治理泉州,三年过后,我也不敢说让所有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王巨还是以妥协为主的,如果让他呆在庆州,那就能做到了,实际王巨临离开庆州时,差不多已经出现了这种可喜的现象。

  然而情况不同,在庆州王巨威信太高了,政令容易执行。然而在泉州能成么?

  当然,大家到抬花花轿子,也不能当真。

  可那个温姓老者话音忽然一转,问:“听闻明公将要离开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