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爱国人士(中)(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44      字数:6946
��气乐了,厉声说:“当真?陛下,请准臣责查此案。”

  这能查吗?

  略略一查,就能找出n条证据了。

  王巨走出来,同样厉声道:“孙公,就是私商又如何,别忘记了,当年大旱之时,是谁花去无数钱帛,将一船船粮食运到北方,这些年他们资助了多少钱帛粮食!说来说去,不就是为了钱吧。但这个账,你不会算啦!”

  “孙卿,你退下,王卿,你也退下。”赵顼说道。

  但十几名海客都有些骚动,他们不顾这里是延和殿,两边站着的都是宋朝最顶级的大臣,上面还有一个皇帝,开始交头接耳。

  赵顼想了想说:“诸卿,远来辛苦,朕就在宫中备宴,权当替诸卿洗尘吧。”

  其实早几年赵顼就派人暗中调查过了。

  这些去彼岸的海客数量有好几百人,多是泉州一带的商贾。它就是王巨去泉州的好处,总的说现在宋朝对户籍管理很不严格,因此让王巨钻了空子,派人暗中做了手脚,于是就有了赵顼打听到的情报。

  这些商贾很早就在经营海上贸易了,一开始多是拼船去海外的。

  这个拼船同样要去官府登记注册。

  然而规定是规定,有几个人认真遵守呢。

  甚至许多船只出海或归来,根本就不去官府登记,否则就要抽解了。

  而这些人又久在海外,所以各州官府也不大清楚他们的情况。

  后来王巨到了泉州,大约是因为王安石的市易法,逼得王巨交出烧酒作坊,又将竹纸作坊一怒之下,便卖给了高家,然后才有了开发彼岸的念头。正好那些商贾手中也完成了原始财富的积累,于是一支以延州十商户为主体的庞大船队,开始开发彼岸。

  开始时可能象王巨所说的那样,主要是为了财富而去的,然而随着迁徙百姓增加,这些商户活动重心从宋朝转移到彼岸了。他们几乎也将家人迁徙过去,而留在内陆的,只是各个管事、经济人或者仆杂。

  也就是说,宋朝的国家机器对他们没有多大约束力。

  海上走私是一种常态,十船可能会有九船走私,以躲避市舶司的抽解,因此每每有海船主动进港,市舶司的官员都会亲自迎接,设宴好言款待。

  还有这张地图。

  国家约束力不大,走私是常态,这张地图则代表着这些海客完全可以避开宋朝。与倭人、高丽、南海诸国、天竺、大食以及一些名字很古怪的国家进行交易。

  而现在朝廷却希望这些海客主动交纳税赋。还要配合朝廷派驻官员前去治理。以及筹备银行司未来必须准备的大量金银。

  孙固犯倔,赵顼不傻。他清楚地知道实际今天是彼岸为主,宋朝才是辅。

  非是海客们求助宋朝,而是宋朝必须拉拢海客。

  走私是必然了,这些商贾所说的也不是虚言,不过这样一说,大家都有台阶下了。

  如果孙固抓住不放,继续责难下去。无疑会激怒这些海客,并且这些海客交头接耳,已经是一种不好的信号。

  所以赵顼才说在宫中宴请他们。

  说着,他就从龙椅上走了下来,来到孙固面前,低声说道:“孙卿,以大局为重。”

  不要再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