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低税的宋朝(2)
作者: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46      字数:4737
msp; 所有百姓都认可才是最最重要的前提。

  如何认可,马上就能看到。

  特别是京城。它是宋朝商货最大的集散地,东南输入,北方与西北输出,如果是原来,有的东南商人稍稍带一些商货回去,然而能带多少呢。余下的没有办法了。只好带钱帛回去,钱最好不过了,可是帛带回去……东南也是绢帛重要产地。那么无形中利润就会减少。或者交子,对原来的交子,大家真的信心不足啊。

  因此朝廷有时候无奈之下,只好用茶引盐钞代替货币,然后京城出现了原始的“股票”,大伙炒茶引与盐钞。

  其实这些商贾痛恨布帛,但朝廷需要布帛啊。

  看看官员的薪酬,士兵的兵饷里面,除了铜钱外,余下的就是粮,就是帛了。

  然而因为货币的不足,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但是新交出来之时,正好是东南货物运到京城的高峰期。

  那么就可以鼓励商人用布帛去银行司换回新交。

  或者朝廷用新交向商贾采购。

  这些商贾认可,那么就可以安排第二步,诸商人将丝料收购上来,银行司不支付相关的钱帛,而是直接支付绢交,那么这些商贾就会将绢交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

  如果百姓继续认可,直接让商贾带着这些容易携带的绢交在各地收购丝料,到了这一步,绢交就可以普及了。

  然而开始就不认可,后面就难办了。

  不过王巨不敢说,否则传出去,有人弄一点手脚,放出一些谣传,很有可能开始就难以让商贾认可。只要大多数商贾不认可,再加上有些大臣的反对,群起攻讦,王巨到时候真的就会头痛了。

  但现在还是罕有人想到此节的。

  这个时间也很急,必须快快快!

  老王微微叹口气。

  王巨又说道:“我向官家提出三年时间,最难的就是第一年,若不是制造绢交能产生一些额外的收益,朝廷在第一年里还是看不到有多少收益的,再加上对高利贷的打压,齐商税所引起的反对声音,说不定银行司就会半途而废。第二年依然有反对声音,不过到了第三年,看到巨大的收益,熙宁变法中一些不好的新法罢废,或者得以纠正,即便还有反对声音,也不会强烈了。”

  张璪忽然问:“子安,你以为朝廷得需要多少新交,才能满足大宋的流通?”

  张商英神色有些古怪,心想,这个天知道啊。

  但王巨却在心中认真地盘算着。

  其实还能估计出来的。

  就以215年天朝的财政税务总收入,gdp总值与人民币流通作参照吧。

  那时天朝的财政税务总收入与gdp总值相比,大约在1:6.2左右。

  宋朝有多少gdp呢,以现在宋朝的能力。还真没办法统计。不过后世有人说宋朝人均gdp达到两千五百美元,这还是25年以前的说法,以物价上涨的因素到215年可能就是三千美元与四千美元之间了。

  但王巨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将宋朝的穷人富人一起均拉起来。再对照他前世215年的物价,宋朝人均gdp大约在两千美元之间,可能不足,但相差不会太大。不要怀疑,宋朝能达到了215年天朝百姓人均gdp的五分之一有余。试问一下。除了生活电器化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