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朔正(4)
作者:
午后方晴 更新:2021-01-30 22:53 字数:5383
�臣询问。卢多逊立即上前说,此乃伪蜀曾用年号。赵匡胤立即派人查典阅典籍,果然如此。于是一怒之下,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打了一个叉。赵普脸色黯然地离开朝堂,子让他洗脸,赵普拒绝。第二天上朝,赵匡胤看到赵普脸上墨迹还在,询问,赵普说,臣犯下大错,无陛下口谕,不敢洗脸。赵匡胤哈哈一乐,此事就了结了。但从此以后,赵普与卢多逊就结下了仇恨。
这个故事不可信,因为卢多逊那时还是一个地方官员呢,直到开宝时才担任翰林学士,进入到高层行例,如何在乾德年间就有资格参议年号?
因此又有了另一个版本,赵匡胤用了乾德年号,大家一起未注意。直到灭蜀后,后蜀有宫女被送入后宫,一天赵匡胤观赏此宫女的镜匣,发现铜镜背面有乾德四年铸五个字样,大为吃惊(因为那时才是乾德三年)。于是召重臣询问,赵普等宰相答不上来,赵匡胤又召集诸学士,学士陶谷、窦仪就说道,此镜一定乃是前蜀物事,前蜀王衍曾用过这个年号。赵匡胤听了才恍然大悟,说了一句,宰相必须用读书人。
但这个传闻也不大可信,特别是后面的那句话,多半是后来士大夫弄出来的玩意,因为知道这件事后,赵匡胤也没有更改年号,乾德年号依然用了三年,直到乾德六年的第二年,才改了开宝这个年号。
不过它确实是宋太祖君臣犯下的一个错误。
为何?
在古代记事时,不可能存在公元多少年,而是用年号缀多少年,比如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命李道宗护送李道宗的女儿文成公主入藏,其实就是公元641年发生的事。比如赵顼于史上元丰八年春天去世,其实就是公元1085年发生的事。
这是大一统的,即便割据时代,年号也最好不能重叠,比如开宝之时,因为南唐与吴越向宋朝称臣,这两国用的年号就是开宝了,但其他割据国则用了其他年号,如北汉同时间是天会、广运,南汉是大宝,辽国是应历、保宁,大理是顺德、明政,于阗是天尊,西北生女真起义所建立的定安国则用了元兴这个年号。
如果翻开此时南汉的书籍或者一些物事,上面有大宝十年的字样,则是公元968年了,也就是宋朝的开宝元年。
但若是年号乱用,整个时间就乱了套,最少在整理史书时会产生许多混乱。
其次年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象熙宁,熙,兴盛、和乐与喧闹纷杂之义,宁是平安平静,两个字联在一起就明白赵顼的苦心,好了,现在是朕即位了,俺父亲也入土为安了,那么濮仪之争引起的种种争执也好平息吧。
还有一个有名气的熙,康熙,安定争执,俺大清入土中原已成定局,你们这些汉人就不要再反抗吧!
再如元丰,其实从这时候起宋朝的“经济危机”已经化解,至少积欠没有了,国库开始充盈,所以用了这个年号。
于是又造成另一个问题,中国历朝历代不仅有诸多大一统王朝,还有许多小割据国,伪国,想要年号不重叠,又要有一定象征与吉祥的意义,那么越往后越难以取年号,故明清时诸君王无奈之下,多只用一个年号了。
因此今年更改年号,不用多做其他解释,关健是这个朔正的象征意义。
何谓朔正?那么得看另外一个词,正朔。
大年初一叫正朔,还有帝王新颁的历法也叫正朔,因此在上古之时,从夏到商到周到秦到汉,帝王易姓受命必改历法,直到汉武帝时,才沿用了传说中的夏制历法,也就是最早的农历,一直沿传到后世,这个历法才稳定下来。
不过正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