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震京师(2)
作者:
温七郎 更新:2019-11-13 00:40 字数:9498
��是薛大人说的又没有道理,靠以前不弥封的考试考上进士的书生,就没有品性差的吗?人性是复杂的,有的人更善于隐藏,但更多时候,人最容易受环境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人之品性是很难断的,若早知一人品性很差,就算用了弥封制度,那人也难在朝堂为官,难道圣上明知那人品性很差,还会用他吗?所以薛大人刚才所言品性的问题,其实是多虑的。”
柳味的话说的有些绕,以至于他说完很久后朝堂上的人才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人的品性是早被人知道的,那么他考上进士也不会让他当官,剥夺他进士的资格也是一句话的事情,如此一来,薛居正的担忧也就成了空。
而就在众臣明白柳味刚才那句话的意思后,柳味又继续说道:“人的品性是可以改变的,好人有时也可能变成坏人,可坏人也有可能做好事,只要朝堂的风气正,那些品性本来差的也难有作为,也可能因此有所改变也不一定,拿品性这种模糊的东西来反对弥封制度,臣下是觉得不妥的。弥封制度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他让天下寒士的心中有了希望。”
柳味一番话罢,整个朝堂都安静了下来,而那一句让天下寒士都有了希望,更让他们震撼。
在他们没有入朝堂的时候,有不少也是寒门子弟吧,他们能当官,很多都是因为五代之乱的缘故,如果是升平之世,他们能当上官吗?
就比如说丞相赵普,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可若真说起来,还是因为他读书少的缘故,在他没有投靠赵匡胤之前,他也是个寒的不能再寒的寒士。
他们都能明白寒士想要成功想要入朝堂的艰辛。
赵匡胤在柳味说完这一番话后,便决定采取弥封制度。
采取弥封制度后,誊录制度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到了支持,而别试大家也没有意见,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虽然明里看来,官宦子弟比普通考生要多考一场以示公正,可只要将官宦子弟的卷子放在了一起,那些考官还不能给个优待?
本来弥封制度是对官宦子弟很不利的,可再加个别试,就对他们又有利了,虽然不知道那些卷子都谁是谁的,可只要知道他们是官宦子弟就行了,只要不是差的很离谱,这功名是跑不了的。
科举制度改革的事情比想象中的顺利,至少在柳味的解释下,朝中反对的人成了少数,而反对的人少,这些改革也就可以实施下去了。
-------------------------------------------------------------
科举改革的内容很快传遍了京城,并且在传遍京城的时候,朝廷派人传之各州县,以后不管是乡试还是县试,皆要按照新的科举制度来实行。
当京城的书生都清楚明白新的科举制度后,那些寒士、有学识的书生皆是欢喜,本来他们担心自己虽有才情可却没有关系而名落孙山,如今实行弥封制度,名字什么的都要糊起来,那么只要文章写的好,要进士及第想来是很容易的。
而这些寒士、书生得知科举制度的改革是柳味提出来的时候,他们对柳味又生出一些敬佩之情来,本来他们就敬佩柳味才情,如今柳味让他们对科举有了信心和希望,这敬佩都快成为崇拜了。
当然,除了敬佩柳味的人外,也有痛恨柳味的。
本来有不少书生都是找好了关系的,只要他们的文章不是太差,功名是跑步了的,可如今柳味这么一弄,那些可以参加别试的官宦子弟还好,可他们就惨了,以前做的努力,送的礼全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