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洪熙变法(2)
作者:
宁小钗 更新:2019-12-28 21:25 字数:10942
�
朱元璋时代无疑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时期,但是朱元璋想要永远固化农民世世代代耕种田地的想法很不切实际,土地和人员的流动是必然趋势,此乃自然经济规律,也就是说既要阻止土地被高度兼并,还不能完全限制土地买卖的流通。
永乐时期和朱高炽父子做的都相对不错,但也无可避免的因个人因素而开了后患无穷的口子,皇庄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即使是徐灏也无法免俗,经营自家的结果就是田产越来越多。
洪熙元年当务之急是与民休养生息,土地兼并的问题并不严重,历经朱元璋数次大规模迁徙天下富人进京,官员又是相对廉洁的时期,做事遇到的阻力无疑是最小的一个时代。
真正土地被大肆兼并是从明朝中叶开始,帝王自小生长在皇宫没有魄力也不知民间疾苦,文官和宦官集团的相继崛起,皇族和贵族人数的扩大,各阶层穷奢极欲的奢靡生活等等,都令土地兼并达到了堪称丧心病狂的严重程度。
不管土地是私有还是国有,不管是皇权还是共和,不管是资本还是共产,都无法根本性的解决权力集团利用天然权利来掠夺土地财富的事实。
徐灏现在所能做的,无非是延缓其过程而已,而且稍有不慎即会得罪亲朋故旧,纯属吃力不讨好的举动。
该怎么解决困扰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土地问题呢?徐灏不知道,他也没本事去搞土改,不过是在凭着本心做事。
说穿了无论何种土地政策,最核心的目的完全殊途而同归,都是为了使得本国“耕者有其田”。
此后徐灏把自己所知道的什么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等很抽象笼统的对夏元吉讲了出来。
本着“绝不负责”的态度,徐灏还一并说了地税等所知不多的土地政策。其实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兴衰根源永远是出自腐败上面,只要无法抑制大规模的官吏贪腐。那么再好再先进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
因眼下的洪熙朝有着今后无可比拟的优势,朱元璋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无需徐灏去大力推动改革,深受启发的朱高炽很快决意实施一系列的洪熙变法,他做一个名垂千古的贤君。
正月初十五,帝王下旨户部着手开始清查土地,将重新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
徐灏的建议被采纳。推出“大明自耕农律”,把每户田赋的上限从一半减少到了三成,为今后不得不鼓励商业扩大税收来源埋下了伏笔。
在夏元吉和徐灏的推动下,户部集合了数百位官员对土地改革进行专研,很快立法严厉打击自洪武年间即开始出现的陪纳和包空等不合理现象。
推出了模仿张居正变法的“考成法”,狠抓吏治的同时并开始研究怎么去提高俸禄,对此徐灏压根不在乎引起什么后果。明朝是提前完蛋还是延后完蛋都不关他鸟事。
夏元吉等大臣经过仔细推敲徐灏的话语,和徐灏根据记忆演变的明朝中期的种种社会矛盾,最终一针见血的得出结论。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一时间摊丁入亩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推崇,当然对一些细节做出了符合时下的创造,算是介于一条鞭法和雍正摊丁入亩之间的崭新版本。
不管如何,这在明朝初年毫无疑问会对社会生产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