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问梅阁(2)
作者:宁小钗      更新:2019-12-28 21:28      字数:14644
; 杨稷小声道:“怎么越发难了?咱换一个好不好。”

  不想冯文君板着脸道:“罚一百杯,可换。”

  “那算了。”杨稷悻悻的直摇头,扭头问邬斯文道:“贤弟有了么?”

  “此等诗多乎哉多乎哉,兄试思之。”邬斯文似乎胸有成竹。声音很大,“予腹中久记之。我言之而兄听之,看妙乎否也?文昌八座同,凤台陆起东。”

  杨稷很高兴,二弟给他脸上添了光彩,笑道:“妙妙,好文才。”

  姚远不管身处于何时何地,都不忘他的本职工作,马上赞道:“邬老爷毫不假思索,接的这等快速,真天才也。”

  徐灏就感觉隔壁瞬间静了下来,大概才女们都在思索‘凤台陆起东’,他听都未听过,感觉是个人名,没有刨根问底的打算。

  他不追问不代表冯文君不问,说道:“请问这诗的来历。”

  当着一群文青妹子,一辈子沽名钓誉的邬斯文放下脸来,不悦的道:“冯姑,勿谓我轻薄尔也。你能记几许之诗?我辈做名公之人,何处不记些诗文于腹中?此二句者,乃一舍亲之家堂画临了之结句也。我满腹之诗何止五车,岂肯以无指实者诳尔也?苟不我信乎,我借来你试看之,我非古人之诗不敢呈于人前也。”

  邬斯文坦言了诗句的来历,认真的表情不似作伪,应该是真的了。也是周围坐着一些行家,他不敢信口胡说。

  但冯文君很认真的说道:“这凤台陆起东五个字,大约是落款的地名人名,决计不是诗里的。”

  邬斯文说道:“嗟乎!冯姑,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予尝闻古之称诗伯皆曰李杜,汝不闻李白讥杜甫之诗乎?有云:

  饭颗山前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何处行来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

  此首句岂非地名人名乎?然此亦系落款而非诗耶?你既不知之,何必强为知乎?”

  徐灏不禁对他刮目相看起来,能引经据典为自己辩解,邬斯文果然真有些底蕴。

  姚远笑道:“记得诗已奇了,又记得许多的出处故事,更为奇绝。宋朝有一个王荆公天生好记性,想来也未必能在邬老爷之上。

  冯文君也被他一时唬住了,想不出辩驳的语言。其实邬斯文说的是实话。他曾见过一个亲戚家挂着一轴大字,乃江南名士陆起东所书,诗是七言律,末句是都与文昌八座同。

  只是人家陆名士原来家住在金陵凤凰台,是以落款为“凤台陆起东”。因纸轴较短。落款五个字和诗词连在了一起,邬斯文就当成了结句,来了一句“文昌八座同,凤台陆起东”。

  杨稷见二弟赢了,精神一振,也笑道:“造化。我也想起来了。”

  邬斯文心里很得意,说道:“何如?弟所谓多者岂谬言耶?”

  杨稷一本正经的说道:“曰南北,曰西东。”

  姚远大赞道:“真愈出愈奇了。邬老爷的已是妙极,公子的更妙了。只短短六个字,把四面八方都包藏在内,含蓄了多少文章?”

  话音刚落。隔壁扑哧扑哧的笑出声来,徐灏有些无语,暗道你这家伙溜须拍马的功力已经到了如呼吸般自然的最高境界。

  冯文君笑问道:“虽不违令,但这两句如何能当诗?”

  杨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