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五章 猾吏(2)
作者:宁小钗      更新:2019-12-28 21:32      字数:13430
/>
  徐灏不太懂这酒令的规则,乃是官场上很流行的一种,得按照点数然后抽签,签子上有吏隐、猾吏、龟蠢、官场等等,根据提示选择要说什么类型的笑话或一桩奇闻异事,或品评时政,或吟诗作赋。

  反正应该是刘智说个官场上的事儿,刘智想了一想,说道:“有位同僚在吏部候补,一日,陕西出了缺,轮到他去顶补。咱们这些本部承行书吏都来同他道喜,笑言让他花钱请大家伙去秦淮吃酒。

  此人是个油滑老吏为人最是吝啬不过,他仗着自己的资格老,尚书大人又和他交情深厚,没有理会咱们。不想第二天旨意下来,这个缺竟补了别人。

  他认为偶尔更动而已,不是常有的事,下次再出缺无论如何都是他的了,所以老神在在的也不去走动。没过几天,山西又出了缺,咱们大家伙又照旧来替他道喜,又要他掏钱请客,谁知他只一味的有恃无恐,居然分文不想花,你们想除了同僚外,其他司的同僚上司不得也来坐一坐,此乃官场上的人之常情嘛!

  当时文选司的谢书办自言自语的说:‘莫后悔,莫后悔。’他冷笑道:‘我不后悔。’

  这位谢书办和他都是多年老吏,二人有些不对付,互相之间时常从总作梗。

  果然尚书大人开上去请补的单子,等发下来仍然被别人补了去。他这时候才惊慌起来,连我们尚书也是莫名其妙,不解其中是个怎么回事。

  奏折是大人自己亲开亲送,难不成谢书办有左右圣上的伎俩不成?不多时,部里又出了一个缺,他再也不敢得罪谢书办了,就是尚书也急于打破谜团,私底下把谢大人请了来,要请教他两次更换人选的原因是何神手,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决不追究。

  谢书办起先还不肯说,后来见尚书大人这样赏体面,再不说就是不识抬举了,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向例请补各缺,都是开正副两名进呈御定。第一个正名是应补的,第二个副名是预备圣上更换的,以往圣上自然都是圈正名居多,只要串通司礼监的太监,预先藏一个小红纸耳签在指甲缝内。待您传单上去进呈转递的时候,轻轻的将耳签黏在正名旁边,圣上见了那签上的字,自然会圈出第二个来,等单子从乾清宫发出来,仍然要从太监手里转送。将耳签揭开就成了。’

  如此神不知鬼不觉,而中伤之目的达到矣!尚书急忙追问谢书办耳签上到底是几个什么字,谢书办轻笑道:‘哪须用着多少字?只消病未到三字足矣。’”

  大家伙全都拍案叫绝,果然是做了多年板凳的猾吏,竟然能想到此种手段。而徐鹏和李孝先听得不禁张大了嘴,这还是生平头一次听到京城六部官场上的秘闻。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

  徐鹏想到自己考试不一样被神不知鬼不觉的冒名顶替,何尝不也是被人利用了漏洞?既然连皇帝都不免着了道,多少也算心平了些。

  徐灏脸上没什么表情,类似的小聪明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在衙门里自古以来就有约定成俗的潜规则,宁可得罪新任的官员,也不能得罪多年的油吏。还有那些太监,此种小人没有成事的本事,但要坏你的事却轻而易举。

  刘茂说道:“一二姘一么,樱唇一点颜色娇。这是个小猴牌,呵呵!在座只有三老爷在外地做过文官,请三老爷说。”

  将签瓶送到徐增福面前,徐增福随手抽出一支,看了下是个笑话,是以说道:“我在山东德州时,来了个经恩萌做了知县的前辈公子。到济南去拜见布政使。

  制台一时没什么话和他谈,知道他老家在安徽六安州,随口问道:‘闻得贵老家六安专产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