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嘎子(2)
作者:宁小钗      更新:2019-12-28 21:33      字数:9792
封受灾,毁坏城墙二百余丈,淹没农田七千五百余顷,百姓受灾者达一万四千余户,朝廷派遣工部侍郎张信前往,徐灏就在那时和他一起离的京,在受灾最严重的村镇停留一段时间,而此张信非彼张信。

  洪熙初年就有官员纷纷奏言,议开河运济,让黄河古道畅通,当时朝廷正在修复山东德州这一条南北运河,朱高炽不愿劳累百姓,在说当时大战刚停,民怨沸腾,所以不予批准。

  洪熙九年二月,济宁府同知潘叔正奏陈:“会通河全长四百五十里,而淤塞处不过三分之一,浚而通漕,不仅可免百姓转运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

  朱高炽也认为是时候了,遂命工部尚书宋礼,都督周长前往查勘,又命工部侍郎张信视察开封水灾的原因,准备疏浚黄河故道。

  这一下两处工程需要动用民丁四十余万,堪称大工程,对此徐灏坚决赞成,任何有益民生的事都得做。

  至于漕运改内河而罢海运,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海运的运费和消耗大,距离长风险大,受天气影响也太大,永远无法和内河相比。

  当然朝廷也无不用漕运钳制辽东的打算,可是朝中大臣不知道,辽东的耕地可以利用到接近四分之一,在后世拥有全国百分之十七的耕地,就算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发北大荒运动,仅仅以现有的田地养活现有的人口,其实早已绰绰有余了,无非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罢了,年年哭穷年年需要粮食。

  这时代没有人研究耕地,徐灏是唯一清楚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山前台地以及山间盆谷地,绝大多数属于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和草甸土,有着深厚的暗色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肥沃的耕地集中且连成片的分布,几乎全都是最好的良田,乃是中国最好的一熟制农作物的生长地方。

  天气也是关内人的最大误解,并非是常年狂风暴雪,而是四季分明的风水宝地。辽东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南部辽南即大连这一带处于暖温带北缘。在后世,东北三省也是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徐灏之所以执意选择辽东而非南方南洋自然有他的理解,纵观历史,永远都是北推南,即使有民国蒋先生的北伐。可也被太祖反推了回去,当然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大多数将星都是南方人,各地兵员素质也一样。

  身为南方人的徐灏没有歧视南方的偏见,但不能否认北方确实占有先天性的优势。

  如果选择海南或台湾,貌似历史也已经证明了不是个好选择。甚至根本对大势丝毫没有助益,往往偏隅一角等待着被收复的命运。

  辽东的地理位置特殊,与河北山东是连接的,自然资源丰富,又是能遏制倭国的必争之地,重中之重是彻底压制心腹大患的女真人。所以徐灏绝对不可能放弃这里。而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相对于殖民大海另一头的美洲澳洲,控制住大陆才是最可靠的战略,也是最可能留给后代子孙的领土,只要能击退老毛子。

  已经到来的小冰川气候让徐灏一筹莫展,金陵乃至松江府竟年年下大雪,各种灾害年复一年。谁能想象正统九年。上-海大雪下了七昼夜,积雪厚达丈余,房屋被压垮,百姓多冻死。

  灾害是压垮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反辽东女真人却能够强势崛起,很可能受到的影响很小,甚至可能反而是数百年来气候最好的一段时期,不管对不对,反正凭此推断的徐灏经营辽东的打算不言而喻。

  从一开始,徐灏压根就没把目光放在南方过。东南亚就更别提了,指望印度人和南亚人会有什么作为,那根本就是一种奢望。就算是经济贸易,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