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八章 陆家村(2)
作者:宁小钗      更新:2019-12-28 21:39      字数:9028
;在他的后房,仍然保留着南宋时期当过官的祖宗传下来的“肃静”“回避”牌子,特别是有一只做工讲究的宋朝乌纱帽,还有那顶早已腐烂的四人抬大官轿。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每年都得把两块牌子和官服拿出来,晒一下太阳,洗涮干净,甚至把官轿抬出来休整一番,刷刷漆,不然早就散了架。

  似乎陆汉臣随时准备着听从大宋皇帝的召唤,要使用这些东西一样,后来见老赵家再登龙位无疑天方夜谭,也就不再每年举行一次清洗大典了,可他还是时常独自一人到那间房里去,抚摸那些神圣的东西,发一阵呆,最后叹息一回才出来。

  陆汉臣反对一切新的玩意儿,马车沙发钟表等等全都拒绝使用,用村里的绸缎或粗布做衣服,用村里造纸坊的黄色土纸写东西,看古色古香的线装书,点本地的桐油灯。

  只有一样东西做了妥协,那就是刚问世不久的火柴点火,实在比石镰和火石打火方便得多。至于新学,他更认为是亡国灭种之大患,虽然无力阻止官府办起来的国民小学,也无法阻止他陆氏大族的子弟去上学,去读“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和“天蓝蓝,水清清”这种肤浅之极又无聊的国文课本,但他有权利限定陆氏大族有身份,有教养的子弟,必须在以宗族名义用祠堂公产兴办的陆氏义学念书。

  徐灏对陆汉臣这样的顽固守旧老人很熟悉,时下有的是这样的老辈,一如民国时期那些怀念封建王朝的老学究。

  陆氏义学与徐族族学一样,老一辈几乎都对新学不屑一顾,讲大学中庸里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大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论语,“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的诗经,还有“气之情,上浮者为天,气之浊,飞沉者为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尽管四书五经还是主流,但是时代总是要向前走,新式小学简单而有趣,不拘身份不收学费,效果绝对比旧学强了不止一筹。

  尤其萧家村又是新学的大本营,孩子们特别对私塾先生手中那根用紫荆竹做成,故意留着节疤的教鞭望而生畏。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严厉,打手心,打屁股乃家常便饭,总之近几年祠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为数不多的孩子一边打瞌睡,一边没精打采地念着“子曰”“诗云”。

  陆汉臣无力与大势相抗衡,像是在汹涌的洪流中固守着最后的理念,和千千万万的明朝人一样,阻止不了别人家的孩子,那就捍卫自己教导儿女的父权,愈发重视起对女儿三从四德的教育,固守着妇女节操这一块最后的阵地。

  他坚持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不主张女孩子上学,更不主张女孩子上新学。因为女人一旦上了学,便会懂事,便会胡思乱想,特别是上了新学,女孩子会懂得“男女之别”,小小年纪便对异性春心大动,讲起什么“恋爱”来了,怎么得了?简直是蛮夷禽兽之邦的乱-伦行文,斯可忍孰不可忍!

  有趣的是,类似陆汉臣这样的读书人,却偏偏又主张女孩子多少要认几个字,以便读“女驯”等三从四德的古训,当初老太君何尝不是如此?以至于徐家女人们识字后一发不可收拾。

  如同封建社会千千万万的缩影,时至今日,萧家村陆家村都要女人懂得“从一而终”“信守贞操”,丈夫死了,只能一辈子守节,不得有再嫁的非分之想。

  因不管怎么唠叨,宋明两代的再嫁之风依然活跃,所以陆汉臣和官府一样,千方百计的对那些保持贞洁,至死不变的妇女展现出了极端尊敬,无不要为其立上贞节牌坊。

  萧家村的贞节牌坊不多也不少,人家愿意改嫁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