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 科技文化普及(2)
作者:一级烟枪王      更新:2021-06-11 09:04      字数:4276
��须要改变的。同样的,后来的那些科举制度,完全照搬过来。肯定也不行的,不符合现在的社会民情,再后世的那样的教学制度,照搬过来,也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刘易想照搬过来,也不会有人懂得如何去教,文化差异太大了。

  所以,刘易就只能结合实制的情况,先让这个时代的文人在他们现有的学识之下,开始接受后世的一些知识。可以说,在这十来年之间,都是让这些古时的文人接纳后世的一些更先进的知识的时期。

  将来,刘易决定是这样推行教学制度的。

  先,还是要以推广识字率为主,起码得要让所有的大汉百姓,都能够有机会有渠道去读识字吧?而读识字的阶段,在后现代时期,就是小学阶段。

  这古时代的教学,就是所谓的启蒙阶段了。如果再按这古时代的教育方式,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普及广大百姓都能够读识字的。这汉代的启蒙教才,一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等什么的。要求初学者及儿童,先死记硬背下这些东西。

  但现在,刘易将后世的二十六个字母引入,开始自然是先教会了那些朝中的大文士,再让他们在新汉朝的开设的学府推广,然后,再如后世的那样,将汉字标注上拼音,确定正确的读法。嗯,这些,其实都是刘易从太阳能手机里的百科全抄写出来的,为了抄写出这些东西,还真的花费了刘易不少的时间及精力。实际上,就等于是抄写出了一本新华字典出来了。

  浅入简出,如此便更好的让初学者更全面的学习到读识字的要领。更有利于初学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了,刘易也不可能如后世的那般,完全搬出那些课文来让初学者学习,因为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还以将一些更有利于树立初学者正确的品德品性的一些古代经中的段落抄袭下来,编成教材,让初学者去学习。如三字经当中的一些易读易记还有着比较厚重教育意义的,会继续保留。这就是刘易跟众臣所说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

  而刘易也相当佩服这些当代的文人名士,他们的学识。倒还真的博大精深,当他们察觉到刘易所讲述的方式更适合启蒙教学之后,他们就能将教材细化,并且更具有易教易学易懂易明的教材。他们也做过试验。将一批学童,按旧有的方式来教学启蒙,一批学童按新式的教学来教育,结果差异很明显,只需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看得出巨大的差别来了。用新式教学启蒙的学童,只需一年,就基本比那些学习三年的学童更加的优秀。所掌握的知识,远比学习了三年的旧学的学童都要多。

  这样试验,让那些文人看到了效果,所以,才会推行新式的教学,所有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样,后来增设了数学学科,及声乐等多种语言的学科。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在,经过了十年时间的教育,刘易不敢说让全民识字,但是,眼下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文化学识,几等于后世的初高中生了。当然,许多的文化知识,还是处于一个试验教学的摸索阶段,有些东西。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都让这古代人接受的,一些受制于现有的科技水平,刘易也不敢随意的从百科全当中抄录下来。

  不过,如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能够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上,能够做出完美试验的,刘易还是抄录了出来,先让这个时代的大文学家、学士去研究,能够接受及理解了,才会进行全民教学。

  如物理力学、重力等等。这些可以让人研究得了能够接受的理论,刘易是抄录了出来让人研究的。还有对电力学的一些理论,也抄录了出来。如果时机成熟、条件成熟,刘易就会开始进行一些试验,看看可否将电力开出来。有了电,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