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回从扬子大江头(中)(2)
作者:
然籇 更新:2022-10-31 19:16 字数:4647
点是文天祥早就料到的,而且无论是他还是叶应武都清楚,这两条还远远不足以让世家们安心,毕竟这对于朝廷来说,都是早晚得施行的事情,如果用这两条来安抚士族和士子们,就未免有些草率和敷衍了。叶应武显然正是因此,而不得不向文天祥求教。
“其实陛下,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文天祥沉声说道。
叶应武盯着水面上随着清风摇晃的钓线:“但说无妨。”
“前宋亡了,作为新朝,陛下可以下令编撰了。”文天祥看向叶应武,“编撰,绝对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单单凭借翰林院和学士院的人手根本不够,所以陛下不妨趁着这个机会,向各个士族要人,毕竟这些世家衙内和子弟都是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在编书这上面,对于他们来说是不错的历练,而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不错的人才,并且朝廷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考验一下这些世家子弟。”
“对于那些世家来说,派人前来编纂史册,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叶应武笑着接了上去。
为前朝编撰史书,是后朝朝廷和史官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修史,更能够说明新朝取代旧朝的名正言顺,是非常好的树立统治威信的工具。在另外一个时空中,灭亡南宋的蒙古人,刚刚从马背上下来就迫不及待的为前宋编撰史书,所为的自然是向汉人强调自己取代前宋、拥有华夏天命的正确性。
当然这样匆忙编纂史书也有弊端,即使是当时主持编撰的是蒙古人中的英雄豪杰人物——脱脱,但是毕竟蒙古人和汉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导致在后世饱受诟病,甚至被人指责还不如之中的。
想到,叶应武突然震了一下,猛地回头看向文天祥,自己怎么就忘了呢,与其为前宋编纂史书,为什么不直接仿照和的初衷,编纂一套华夏文学、历史等等各方面书籍的汇总全书呢?
“陛下?”文天祥被叶应武的异常吓了一跳。
“爱卿,你说如果朕召集人手,将古往今来华夏各式各样的书籍进行汇总、整理、编辑如何?”叶应武声音甚至都有些颤抖,“华夏上下数千年,确实是需要有这么一套书,来表示我民族存世之伟大所在。”
文天祥怔了一下,直接伸手抓住了叶应武的手腕,甚至顾不上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失礼,他的声音不知不觉得也变得颤抖,甚至还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陛下,此言当真?!”
“如何不能当真?”叶应武眉毛一挑,佯作生气。
“陛下此举,当为千古未有之盛举!”文天祥喃喃说道,甚至已经有些语无伦次,“臣,臣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叶应武轻笑一声,没有多说,别说是你没有想到,连某如果不是因为编纂的事情,恐怕也不会想到。而叶应武自己也很清楚,编纂这么一个大部头的百科全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于现在的文化界从未有过的盛事,意味着真真正正的千古流芳。
而士人博取功名,所为的可不就是一个青史留名么。所以当听到叶应武这个决断的时候,甚至就连文天祥都有些情难自禁,如果叶应武真的能够做出这样的打算,那么肯定会引起各个士族甚至是整个士林的极大好感。
“这件事非同小可,是千秋功业,”叶应武沉声说道,既然想要修纂一部堪比的史册,那就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像某位十全老人一样,名义上是编书,实际是为了抹去所有对于自家不利的言论,“无论是你我,还是任何修纂这史册的人,都要对我们肩膀上的重任、要对古往今来所有呕心沥血写下这些书籍的人负责。”
文天祥郑重的点了点头,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