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避重就轻(2)
作者:
猛子 更新:2022-10-11 16:37 字数:3659
不作为甚至是失职,也没有公开指责西京有蓄意制造西北危机来威胁中央之嫌疑,显然迫于现状他不得不妥协了,但这个妥协很有限。</p>
裴世矩暗自叹息。圣主故意脾气,实质上是避重就轻,不愿承认中枢在西土经略上所犯的错误。</p>
西土经略的核心环节就是与西突厥结盟,而无论从葱岭以西的三国争霸之局面,还是从葱岭以东的三强逐鹿之势来说,当前都是双方结盟的最好时机。另外西突厥的射匮可汗雄才大略,胸怀大志,他和他的牙帐都把目光放在葱岭以西,把突厥人的未来都放在广袤的西方,所以西突厥乐于看到中土与东。突厥“两虎相争”,这有利于他们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力对付波斯人,避免两线作战,因此西突厥对结盟中土抱有相当大的诚意。</p>
依裴世矩乐观预测,只要中土诚心诚意结盟,双方互利友好的局面最少能维持十到二十年时间,直到西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战争结束之后,而中土有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展,国力必然强盛,甚至有可能已经击败东。突厥,已经吞并整个西域,已经拥有了臣服西突厥人的强大实力。</p>
然而,因为改革和保守这对核心矛盾越来越激烈,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圣主和中枢在国防和外交大战略上的决策。</p>
他们动了东征,借口就是大漠北虏正在迅崛起,已经威胁到了中土安全。因为要东征,当然减少了对西疆的支持,西土经略就此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而与西突厥的结盟也因此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诚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p>
对西突厥人来说,他们乐于看到中土东征,不管中土是打远东诸虏还是与东。突厥正面冲突,都有利于西突厥人控制西域,利用西域建立起牢固的阻御中土和东。突厥的防线。</p>
中土的东征尚未开始,西突厥就迫不及待地大举进军西域,射匮可汗甚至把牙帐都迁到了西域,由此可见其控制西域的决心之大。</p>
西突厥人兵分三路,一路暗中支持吐谷浑人复国,以牵制中土的西北军;一路与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结盟,始毕可汗为防止中土东征大捷后,乘胜北伐,答应了射匮可汗的条件,在大金山(阿尔泰山)的东南麓一带牵制中土的河西卫府军;一路猛攻铁勒人和薛延陀人,杀鸡儆猴,以武力胁迫西域诸国臣服。</p>
结果天遂人愿,中土第一次东征大败,紧接着又动了第二次东征,不但无力顾及到西土局势的急剧变化,甚至无力给西北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需,于是西突厥人的谋划成功了。</p>
现在从中土的角度回过头来看,如果当初圣主和中枢诚心诚意结盟西突厥,满足西突厥所提出来的一些并不过分的结盟条件,比如愿意与西突厥共享西域南北丝路之利,愿意与西突厥在大金山一线夹击东。突厥,联手把东。突厥人赶出西域,甚至愿意把泥厥处罗可汗及其追随者交还给射匮可汗,东都继续巩固和加强西土经略,继续维持或加大对西疆的支持力度,那么即便东征连番失利,对西土局势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最起码西北危机不会严重到难以拯救的地步。</p>
当然,这种猜测没有意义。对裴世矩这位西土经略的创始者来说,解决西北危机的关键还是与西突厥建立实质性的合作。</p>
他坚信射匮可汗的目标不是中土,也不是东。突厥,更不是西域和西海。西域的西域诸国也罢,西海的吐谷浑也罢,实际上都是西突厥人用来在葱岭以东建立起一道牢固防线的“工具”。但中土太强大了,即便经常遭遇重挫,也能迅恢复过来,而一旦恢复过来,中土就会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