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李金才的重要性(3)
作者:猛子      更新:2022-10-11 16:38      字数:4617
��全力改变李浑的命运,改变彭城留守左骁卫将军董纯的命运,继而改变南北大战的结果。</p>

  李浑是陇西成纪李氏的宗主,李善衡是陇西成纪李氏的鼎柱,董纯则是陇西成纪李氏旗下最重要的得力干将,如果把他们三人都调到北疆戍边,再加上李子雄这个陇西李氏渤海房的家主,那么可以想像,一旦南北大战开始,西北武人必定追随在他们的大旗下,奋勇杀敌。另外还有崔弘升,这位博陵崔氏的宗主如果也能北上戍边,那么冀北乃至整个河北的力量都会被调动起来,携手抗虏。至于出身关中豪门的韦福嗣,宗室皇族杨恭道,五大豪门荥阳郑氏的郑俨,洛阳贵族韩世谔,江左人周仲、虞柔、来渊等等,他们的背后都有强大政治势力支持,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必能利用南北大战把这些分属不同政治集团的大大小小政治势力暂时联合到一起,一致对外,如此则南北大战的结果必然有所改变,最起码不至于让北虏长驱直入杀进雁门,不至于让圣主和中枢被北虏包围在雁门城中遭受空前耻辱,如此便可以挽救圣主和中枢的威权,为大战结束后挽救两京政局赢得一线生机。</p>

  李风云的设想是美好的,无可指责,但以他的能力肯定做不到,必须依赖于齐王,而以齐王的能力,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却是千难万难,基本上不太可能。从齐王的角度来说,这等于把自己的“班底”全部调到了北疆,等于明确告诉圣主他要据北疆而称霸,而从圣主和中枢的立场来说,本来就要防患于未然,就要防止齐王坐大,尾大不掉,当然不会答应齐王的这些过分要求,所以此事就算李风云极力怂恿游说齐王,齐王也未必敢开口,毕竟激怒圣主的后果很可怕,搞得不好适得其反,反而逼得圣主和中枢早早对李浑和董纯“下手”,以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严厉警告和沉重打击齐王。</p>

  李风云殚精竭虑苦思无策之下,也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裴世矩身上,因此他很矛盾,因为裴世矩要为此承担巨大风险,以裴世矩的谨慎小心,他未必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就算退一步,裴世矩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前提也是齐王和李风云必须为此付出让他满意的代价,那么这个代价是什么?不言而喻,大家心里都有数,这是齐王和李风云无法为之付出的代价。</p>

  出乎李风云的预料,裴宣机竟然主动来了,这让李风云看到了一丝希望。裴世矩如此急不可耐地把“手”伸过来,说明当前中外大势对中土十分不利,其未来趋势亦让中土十分被动,迫不得已之下,裴世矩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先把北疆镇戍危机化解了,先把南北战争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起来,以免被北虏打个措手不及,引爆内外危机,陷中土于崩溃深渊。</p>

  李风云果断决定抬高谈判的价码,以便讨价还价,看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现在双方都还有一点时间,这次谈不成,下次还可以再谈,而第三次东征结束后南北大战的阴云必然笼罩在长城内外,圣主和中枢压力倍增,到那时双方虽然还是可以谈,但形势对双方都不利了,重压之下双方都有可能决策失误,结果导致功亏一篑,所以李风云认为,当前关键是,必须让裴世矩明确知道自己的底线,这样双方或许能在第三次东征前达成一致,这样就能给北疆争取到足够的战争准备时间。</p>

  李风云深谋远虑,而李浑正是他全盘谋划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所以突然听到裴宣机说李金才违法,李风云瞬间警惕起来,当即追问缘由。这一追问看似正常,但裴宣机却疑窦丛生,因为李风云的注意力不可能放在这件小事上,双方正在为谈判“预热”,注意力非常集中,如果不是牵涉到谈判问题,不可能在无谓小事上浪费口舌。</p>

  “有传言说,李金才之所以能够以申明公第十子的身份,承袭申明公之爵位,是因为他设计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