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好大一个坑(2)
作者:猛子      更新:2022-10-11 16:39      字数:3691
�西突厥人的谈判中掌握更多筹码,赢得更多利益。</p>

  史蜀胡悉站在“三足鼎立”的高度上,深度分析和推演未来中外大局的发展,给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叔侄“描绘”了一副“三雄争霸”之场景,结果答案呼之欲出,清晰可见。</p>

  “所以,关键就是借刀杀人,如果我们不能看穿中土人的阴谋,则必受其害。”史蜀胡悉了最后的总结,还是那句话,“借刀杀人”是关键。</p>

  之前史蜀胡悉说“关键是借刀杀人”时,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咄捺都没有听明白,甚至都做出了错误的推断,现在经史蜀胡悉这么详细一解释,两人虽然听明白了,但将信将疑,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推论实在是出乎意外,让人难以置信,更因为史蜀胡悉是牙帐激进派的核心人物,认定中土是重建统一的大突厥汗国最大阻碍,对中土抱有强烈敌意并把中土做为最大敌人,有积极发动南北战争的意愿和动力,所以叔侄两人不得不高度戒备,不得不以最大恶意去揣测史蜀胡悉做出这一惊人推断的真正目的。</p>

  阿史那思摩眉头紧皱,凝神沉思,忧色重重。</p>

  阿史那咄捺则铺开地图,沉思不语。</p>

  中土为什么要东征高句丽?虽然高句丽是远东霸主,这些年也经常入侵中土的辽东,但这都不足威胁到中土的根本,不至于引起中土的雷霆震怒,真正激怒中土的是高句丽过度膨胀的野心,是高句丽与契丹人结盟合作,把“触角”伸向了弱洛水(辽水)一线,暴露出了称霸东北的野心,而高句丽一旦征服东北诸虏,称霸东北,与大漠上的突厥人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则必然严重危及到中土的北疆防御,这直接损害了中土的根本利益,中土当然要乘着高句丽羽翼未丰、野心未成之际,将其彻底扼杀。</p>

  现在中土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给了高句丽以沉重打击,高句丽元气大伤,前期努力经营的成果化作乌有,但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中土在整个北疆防御上有致命缺陷,而这个缺陷就是中土无法真正征服东北的霫、奚、契丹等诸虏,无法实际控制弱洛水南部地区,无法把这一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如此也就无法摧毁突厥、高句丽等塞外诸虏对中土北疆形成的夹击之势。</p>

  这个缺陷被塞外诸虏所“看到”,所以不论是大漠上的突厥人,还是远东的高句丽,乃至更远东方的室韦、靺鞨等诸虏,都对这一地区虎视眈眈,垂涎三尺,都想据为己有收入囊中,都想阻止中土占据这一地区,在塞外诸虏的结合部插入一个巨大的“榫头”,继而给中土以分而化之、各个击破之机会。而东北诸虏为求自保,也到处“拜码头”认大哥,既为中土藩属,又向突厥称臣,同时还与高句丽、室韦、靺鞨诸虏结盟,合纵连横,夹缝中求生存。</p>

  正因为如此,这一地区牵扯利益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土如果强行出兵弱洛水,攻击东北诸虏,撕毁盟约,背信弃义,必成众矢之的,遭到塞外诸虏的联合阻御,最后肯定会影响乃至危及到北疆镇戍安全,甚至有引爆南北战争之可能。而中土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并不想进行南北战争,毕竟统一大业刚刚完成,中央集权改革刚刚开始,统一基础尚未夯实牢固,尚不具备开疆拓土之能力,当务之急是“安内”而不是“攘外”,不宜发动大规模的全面战争。</p>

  当然,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尤其在东。突厥汗国陷入分裂和战乱时期,中土并不是没有出兵东北的机会,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国内政治风暴,比如国防外交战略上的一些调整,比如先帝开皇末年远征高句丽失败,比如汉王杨谅谋夺皇统之需要,等等,结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