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烦恼(2)
作者:巫山哥      更新:2023-01-27 16:22      字数:2588
;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他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

  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

  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

  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

  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

  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

  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在赵云的心里,这家伙要不是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都想把其当成谋主。

  当断则断,三人相对,毫不犹豫从张郃身边撤出来。

  甚至赵云相信,有朝一日自己失势,贾诩另攀高枝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在三国里面的风评并不好。

  然则,只要自己足够强大,能给他别人给不了的利益,那就可以掌控,除非他想自立。

  “他们叔侄俩都是王佐之才啊!”赵云叹息道:“惜乎有些事情,只有和文和分享。”

  “谢主公信任!”贾诩脸上古井不波:“荀攸想自立不足为奇,荀彧可是个忠君人士啊。”

  不能不说,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他能看出荀彧,并不是因为他比对方高明多少,只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

  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

  当然,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

  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他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

  可以说,燕赵书院的成立,他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在荀家上下游说,才让荀谌也答应北去,让赵家的文事方面更上一层楼。

  荀彧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

  张邈与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