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英雄唯孟德玄德(3)
作者:巫山哥      更新:2023-01-27 16:37      字数:3477
r />   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

  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

  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

  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

  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

  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

  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

  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

  可见他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三国时期的军阀用人问题非常复杂,足够写一篇论文来探讨了,单就曹操而言,他充分做到了知人善任。

  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

  譬如对张辽的使用,简直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

  因此,操是善于用将的。

  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

  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甚至还别出心裁,有一个摸金校尉。

  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三分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多有剪除异己、兔死狗烹之举,这是为子孙代汉做准备。譬如把周不疑那孩子给杀掉,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对操也就不必苛求了。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包括领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