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安全火柴(1)
作者:云桐山人      更新:2023-02-10 01:57      字数:2023
  古人的传承除了师徒方式外,还有家传,事实上家传在很多方面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沈冲深得沈括的家传,包括沈括的遗志也在继承,这是一种传统美德,如此做下去并不会引起诟病。

  只是高峰并不想沈冲续写《梦溪笔谈》,《梦溪笔谈》虽然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可其篇幅也就占三成多点,它更多的还有政治、军事、民风民俗等方面的记载,因而显得杂而乱。

  高峰想让沈冲做的就是写一本专门的自然科学书籍,那样才更有针对性。

  只是这种话他暂时还不能说,谁知沈冲是为了秉承父志,还是有更大的雄心,若他说错了,使沈冲的古人牛脾气上来,可能会适得其反。

  高峰安排沈冲进入作坊,先期自然不会全盘向他坦露,他对沈冲还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若他满意,自会让他知道的更多一些。

  安排好沈冲,高峰继续自己的化学试验,终于,他又制作出了一项便民的物品来,那就是火柴。

  古人生火是利用两根木枝互相摩擦,后来使用打火石及铁片,这种方法很麻烦,生火需时比较长,有时需半刻钟才能生成一次火。

  后来到南北朝时,也就是陈宣帝太建九年,当时战事四起,北齐腹背受敌,物资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这时后妃和一班宫女想出了一个办法,她们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这种方法称为法烛,也被视作最原始的火柴。

  此法比先前进步很大,而且效率也高多了,因而很快得到了推广,至宋朝时,又得到了改进,这时人们用薄如纸的松木片,在顶端涂抹少许硫磺,同样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引燃,其效果又好上不少,这种方法在当时称为发烛。

  引火发展到这种程度,进步已是飞跃,后来人们为了方便携带,还发明了火折子,这又算是一进步。

  只是所有的这一切都还不很完美,无论是法烛还是发烛,都不方便携带,同样的,生火效率只能算是相对提高了,离理想中却仍有差距。

  火折子是装在竹筒里的暗火,一不小心从竹筒里跌落,迎风就能成为了明火,自然存在不安全因素。另外,它定期还需更换引火物,十分麻烦。

  高峰制作的火柴就是后世的安全火柴。

  这种火柴分两部分,一部分在火柴盒,其侧面涂有红磷,三硫化二锑和玻璃粉;另一部分在火柴杆,其头上涂抹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和硫。

  当二者摩擦时,产生的热使与高锰酸钾接触的红磷发火并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燃烧,从而使火柴杆着火。

  火柴制作的技术难点不在其它,而是红磷。

  制作红磷首先要有白磷。

  白磷容易得到,但是白磷的燃点低,有时在空气中就能自燃,而且它还有剧毒,所以白磷并不适合制作火柴。

  白磷制作红磷的原理很简单,那就是加热到五百多度就会变成的红磷,可它有一个技术难度,那就是隔绝空气,否则,它就燃烧了。

  为了隔绝空气,高峰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用玻璃制作出了一个可以抽真空的器皿才有了效果。

  安全火柴的出现,立马引起了轰动,它不光容易发火,还携带方便,更加上其价格便宜,因而风靡一时。

  生产火柴,高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配制涂抹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