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攻心为上(3)
作者:庄不周      更新:2022-12-25 03:50      字数:6245
�提俸,让他立刻回宫当差,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梗,特地派宫里的谒者来传诏。

  刘修暗自发笑,心道给贾诩张罗的那两碗姜汤没有白费,这么快就发挥作用了。换了其他人,就算有这心,也未必能想到这么远,说得这么巧妙啊。

  不过,我还是不能去,不发俸禄,我还是缺钱啊。刘修为了安抚谒者,写了一个言辞恳切的上疏,然后交给谒者说,我暂时不能去宫里当差,原因已经在上疏里说了,请你转呈给太后,她一定会体谅的。说着拿出五百钱塞到谒者的手里,很不好意思的说,我现在手头真是缺钱,所以只能聊表寸心,等以后发了财,我再谢谢您,去宫里拜见太后她老人家,当面感谢好的一片恩情,为她老人家做牛做马。

  谒者虽然不解,可是也不好强求,只好拿着上疏走了。

  谒者一出门,毛宗先急了,对刘修说,你不识好歹呢,上次把一个比三百石的虎贲郎给丢了,这次又把一个比四百石虎贲郎拒之门外,你想当多大的官啊?

  刘修心里有了主意,却不想在事情敲定之前对毛宗说明,他只是说,俸禄是涨了,可是不发,那有区别,我进宫当差,你们来挣钱养家?一句话把他们全堵住了。然后他又说,我你们想入仕,你们放心,我在上疏中对太后说了,希望她恩准,由你们去做这个虎贲郎,至于她准不准,那我就不清楚了。

  一听这话,毛宗心动不已,不再唠叨了,天天盼着宫里再来人。

  太后接到回报,说刘修不听诏,非常生气,可是一看刘修上疏解释的原因之后,又心疼不已,觉得刘修这年轻人真不,为了师母生活无忧,的前途都顾不上了。再看到后面,刘修说,承蒙太后恩赏,臣感激不已,身不能亲奉太后驾前,却不敢不为太后的乡愁所动,臣推荐几个人,一定能比臣更好的侍奉太后。

  他随即推荐了河间鄚人张超,此人名门之后,文武双全,在洛阳多年,一直未能得到升迁机会,又是太后真正的乡党,如果太后能提拔他,他一定会感激莫名,为陛下和太后尽忠。

  接着刘修又推荐了的师弟卢慎,卢慎虽然年轻,可是学业精进,为人忠孝,以十三岁的幼龄在洛阳侍奉老母,早起晚睡,从无怨言。

  再往后是毛宗、刘备和张飞三人,他说,这三人都没有成年,却跟着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我虽然勉强能保证他们吃饭,却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闻说太后为天下母,仁爱施于天下,如果能让他们侍候在太后身边,他们一定能感受母亲般的慈爱,而他们也能给太后带来些许近乎家庭的温暖。

  要是这些话由别的人来说,这无疑于大逆不道,太后能给你当保姆吗?可是刘修摸准了太后的心思,一个四十岁的,守寡了十几年,虽然做了太后,可是如今进了宫,天子又已经成年,国事繁重,虽然每天都去请安,毕竟不可能总陪着她。身边的人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宫女,唯独没有孩子,刘修的提议看似鲁莽,却正好击中了她对乡情和亲情的需求。再加上刘修为了侍奉师母放弃的前程,已经给太后留下一个孝顺的印象,说这些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何况太后本身对他还有一份感激。

  刘修这封上疏写得很直白,没有用四六对偶之类的赋体,他也写不好那些,估计太后也未必看得懂。他只是用最朴素的言词来表达最真挚的感情,不是把太后当成一个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把她当成一个母辈亲人来对待,词语委婉动人,最后抄了两句诸葛孔明的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成功的把太后骗得眼泪洼洼的。

  “这孩子……真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