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阅读(6)
作者:
未知 更新:2021-09-25 19:05 字数:18189
�文艺作品本身,不如说是西方政治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于怀”的态度。尼克松 30 年前的错误约翰逊政府 40 年前的错误麦卡锡 50 年前的错误,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虽然尼克松麦克那马拉麦卡锡在世时就都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向已经落入“井底“的他们不断扔新的“石头”。
就尼克松来说,水门事件之前,尼克松几乎可以被列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推行东西阵营之间的“缓和”外交,和苏联一同协商军备削减,推进和中国的外交,着手结束越南战争,国内政策上制定一系列有关环保劳工保护社会保障的开明政策,深得人心,这也是为什么 1972 年的总统选举中,尼克松能够在 50 州中的 49 个州赢得胜利,以罕见的绝对优势重新当选。
然而水门丑闻将这一切粉碎。
对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这个据说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对竞选对手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在同一时代的中国文革里,还几亿人受到窃听相互窃听窃听完了如发现反动言论还劳动改造甚至人头落地呢。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宽容”,也懒得对尼克松来个“三七开”,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用“弗罗斯特尼克松”这个话剧结尾的一句话来说:下台以后,尼克松一直极力扳回他的形象,但是没有用,到今天他唯一的遗产,就是让所有的政治丑闻后面多了“门”这个字眼。
“不忘记不原谅”的表现,是各类文化产品中反思主题反反复复的出现。拿水门事件来说,电影尼克松迪克所有总统的人我的美国同胞都有对水门事件的再现和反思,电视片辛普森x 档案福图拉马爱家男人什么都不信星期六现场秀中也都有反映水门事件的剧情,至于歌曲迪克完全是个屁眼美丽的可怜虫,一看标题就知道有多么寒碜尼克松。当然,文化产业对政治错误最不依不饶的典型,还是越战的“文化工业”。且不说书籍电视歌曲漫画等,就拿电影一项来说,作品就已经汗牛充栋。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是最信手沾来的例子,现代启示录逐鹿者杀戮场同样经典,至于不太经典的,比如越战突击队草莓宣言归乡越南血战史越战家书早安越南前进高棉汉堡高地等等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看出,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面前,西方的文化产业主动承担了守护记忆背负记忆传载记忆的责任。面对权力我们可能手无寸铁,但是至少还有记忆。相比之下,中国有多少文艺作品在守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呢越战之中美国阵亡士兵不到六万,就引起了如此波澜壮阔的文化后果,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成千上百万,我们有几个电影反映那些苦难与麦卡锡主义时代接近的但迫害程度惨烈得多的中国“反右”,又引起了多少文化上的回音面对血流成河的土改镇反文革四清,我们的奥利弗斯通在哪里我们的晚安,好运
战争的迷雾弗罗斯特尼克松在哪里显然不在上海宝贝里,或者大话西游
里,或者无极和遍地尽是黄金甲里。权力固然封锁了记忆,但是社会本身公众本身又有多少回忆的冲动诉说的冲动用历史的火炬去照亮未来的黑暗的冲动
对于历史的伤痛,我们习惯于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何必揭历史的伤疤”;对于哪怕映射这一伤疤的文艺作品,我们涂抹着西方解构主义荒诞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口红的嘴巴又说,“这种宏大叙事是多么的土气”。但是,但是,如果对生命和痛苦的漠视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里,它同样可以体现到我们对现实的态度里――事实上,当我们的文艺作品用五光十色的豁达诗意颓废华丽放荡恶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