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变法,诸葛亮没有商鞅申不害变法之心却用了其法,而王安石用了商鞅申不害之法却不承认其名。
这样的题目考出来很有难度,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答的,放在现在也没多少人说出来个所以然来。至于整日埋首四书五经的人,肯定是答不出的。
学问差一点连审题都不过关,申商是谁,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王安石变法你了解吗?诸葛亮治蜀你了解吗?
就算都懂,但古为今用结合经义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几个人能办得到?所以能答的好的极少,不过能答的好的,必然是高才。
所以策论只在于会试的第三场里,大家走个过场就好,你就算说申商是一个人,考官只会笑笑,格式对了都让你过。真的要追究,这题要筛落多少人。
但在经义题里,你没有称呼孔子为圣人而直呼其名,孟子为贤人而直呼其名,甚至该避讳的没有避讳,甚至一行规定写十二个字的你写了十三个字,考卷一律罢落。
更不用说,经义破题,稍微离题,那么三年后再来。
这完全是两等不同的要求。
因为会试是经义定去留,殿试以策论定高下。
但问题是现在的经义考试有问题。
历史上就有考生将古往今来大题小题题库通通背诵后,到考场上套题目,最后考中进士。
这不是一两个,而是好几个人。
林延潮当初就靠背题目在书院里考试蒙混过关,那时候他凭着是过目不忘的本事,至于其他人,就是靠死背强行记忆,二三十年持之以恒的读下去,还真给你中了。
当然有如此坐烂屁股的耐性,以及这等强大的记忆力,都是你的过人之处,选拔成为官员未必不可。
但是如果可以,朝廷更需用哪一等人才呢?
从诗赋取士,到八股文取士,再到策问取士,科举考试怎么考都有弊病,但从后到前,应该说时代在发展,筛选的机制越来越公平,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取代前,朝廷也是很无奈啊。
而现在朝廷策问考的题目怎么样了?又回去了,譬如去年殿试策问大意是,安定四方,朝廷是用兵还是在德。
这样题目不是不好,当时朝廷在辽东云南都在用兵,也是用时务考校贡生的意思。
但如此题目很空泛,用屁股想都知道,在德是政治正确,然后以兵辅之,畏威才会怀德,破题如此简单下面再用八股套就好了。
这样的题目,表面是策问,实际上还是经义。
换了林延潮,让他拟殿试题目,至少也要写个'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如此,才是真正的策论。
想到这里,林延潮就将心底的想法,如实道出。
众翰林见林延潮这么说,也有些被说服了。
面对赵用贤所言,如果朝廷取士经义策问并重,那么对于策问偏弱的考生怎么办?
林延潮则回答,一,殿试策问是必考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考生不可能不练习策问。
二,会试一直也有考策问,放在第三场,但以往都是走个过场,但现在我们要重视起来。
三,策问是偏重史料,时务结合经义,强调读书人要经史并重,要经世致用。这对于只读经义,不钻研史籍的读书人是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