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八章 西北初定(上)(2)
作者:木林森444      更新:2021-05-09 00:33      字数:3200
��的活动空间己被极大的压缩,毕竟蒙古草原虽然广阔,但地广人稀,要取得后勤补济并不容易,虽然有俄国的支持,但一来是俄国在远东战争中元气大伤,现在国力都还没有恢复,二来俄国还必须要顾忌华东政*府的态度,支持也不敢明名张胆,因此力度实在有限,蒙古反对势力的补济主要还是靠在本地取得。

  但华东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打击宗室贵族,解放普通牧民的政策,尽管此举令蒙古贵族极为不满,有部份人就是因此而加入了反对势力,但在华东政*府的控制区域,很快得到了广大牧民的大力支持,有不少年轻牧民还报名加入了人民军,由于牧民的骑术精湛,基本都被编入骑军中去。

  没有普通牧民的支持,蒙古反对势力要想获得补济的难度又增加了许多,只能抢掠维持,而抢掠的对像主要仍然是普通牧民,而后果是让普通牧民对蒙古反对势力更为痛恨,因此现在蒙古反对势力基本失去了集结千人以上军队的能力,只能分散成数百人的队伍,采取袭扰战术,一方面获取补济物资,一方面也算是给华东政*府制造一些麻烦,显示自己的存在。

  而华东政*府也相应调整战术,采取设立据点,控制要点的战术,虽然蒙古的地域广阔,牧民也是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尽管在清廷的治下,将蒙古划分成若干旗盟,各有草场牧地,互不相扰,但由于蒙古的地域极为广大,因此每个旗盟的领地依然不少,牧民在自己旗盟的领地内,主要依然还是过着游牧生活。

  不过也并不表示蒙古地区就没有节冲要点,其实蒙古地区的节冲要点就是河流湖泊,一来是人马都要有饮用水,二来河流湖泊周边的草场更为丰盛,也是优良的牧场所在,因此只要控制住河流湖泊,也就控制了蒙古的广大地区。

  于是人民军以连为单位,并配备火力支援部队和一个骑兵排,4辆卡车,加上后勤人员,共计220余人,依河流湖泊,崛土结塞,设立据点。由于配备的火力支援部队共有6挺通用机,这6门迫击炮,这样的火力足以对抗千人规模的蒙古骑兵,同时卡车也加强了部队的运动能力,因此每个据点可发控制方圆100公里左右的地区,人民军共计设立了47个这样的据点,基本将尚未纳入人民军控制范围的蒙古西北地区都控制住,尽管没有尽剿蒙古敌对势力,但失去了河流湖泊,蒙古敌对势力也难以维持长久,最终一部份逃入新疆、甘肃地区,一部份退入俄国境内,还有一部份向人民军投降。

  而人民军在控制蒙古西北地区之后,又集中兵力,由西北军区第22野战军攻入唐努乌梁海地区。

  唐努乌梁海地区原属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管辖,并是其常驻之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册封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唐努乌梁海地区也由此正式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之中,中国也由此开始了对该地区实施有效统治。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正式划定了唐努乌梁海地区北部沙宾达巴哈以东的中俄国界。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先后逼迫清朝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乌里雅苏台界约》等不平等条约,将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约8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侵占,但俄国仍不满足,通过掠夺性贸易、非法开采金矿、非法移民等途径向唐努乌梁海东南地区渗透,由清廷自身无能,因此无力遏制住沙俄势力的渗透势头,这时俄国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设立了的工商企业、矿业己有70余家,居民点多达150余个,移民4000余人,并且还设立了乌辛斯克边务官管理移民事务,以及教堂和学校等,是俄国在蒙古地区实力最强的地区。

  而且华东政*府占领蒙古地区之后,大量俄国商人、居民都退到唐努乌梁海地区居住,并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