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情报(3)
作者:戒念      更新:2023-01-19 07:37      字数:5008
�郭逵出现在王静辉书房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虽然和郭逵合作相当愉快,但王静辉并没有急着把军制改革做出来,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改革的领域是他所不熟悉的,老赵家的抑武政策虽然不怎么样,但宋朝却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武将叛变起兵夺权的王朝,在王静辉看来内部的巨大变动比外族的入侵更可怕,尤其在这个相对不是很紧迫的时代,他生怕由于自己的过于自负而破坏了文武平衡导致灾难的发生;二是他心中也很矛盾:军制改革快了自然是有利于对西夏和辽国采取主动的军事态势,但现在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厢军屯田上,王安石的改革也被堵在家门口,他还想故伎重演用军制改革来再一次拖延王安石新法条例的实施,两者的矛盾也让他非常苦恼。

  好在军制改革并非是一两天便可以设想周到的,即便有郭逵这匹识途老马做引导,王静辉的脑子里面还是没有形成一个军制改革的大致框架,慢慢探索便是了,反正自己也不想王安石那样着急,凡事还是设想周到了再说,若是自己决策失败打击了皇帝和众位大臣对自己的信心,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五月,大宋皇宫集英殿,在这里三年一次的抡才大典在这里进行,这一次参加殿试的准进士、准明经近八百名之多。已经被王静辉的厢军屯田政策累得精疲力竭的王安石和司马光还是打起精神,朝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殿试上来。王安石、司马光和他们身后的各种政治阵营都非常清楚,这次抡才大典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为国选材,还是王安石所代表的变法派阵营争取更多变法人才的重要途径。君不见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在进入华英书院之前一天教书先生都没有做过,但门生故吏却是满天下,其缘故便是他主持了三次殿试,每一届殿试所选拔的进士等人才见了他都要恭敬地喊声老师。

  朝堂之上关于主考官却是已经内定了——王安石,而陈升之、司马光、苏轼等人也在考官之列。不过这一次王安石成为主考官后,就注定变法派要在殿试上要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朝堂之上众位大臣对王安石担任主考官反对声如浪潮一样汹涌而来,但皇帝赵顼根本不为所动,还是执意让王安石担任主考官,以显示自己对他的重视,皇帝赵顼对王安石的宠信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最有意思的便是在这次主考官之争中,居然有人还上书皇帝。请求让驸马王静辉来担当主考,说驸马身为龙图阁学士,学识渊博,不仅诗词名满天下,还著书立说质疑经典,这份才能可担当主考!王静辉听说后几乎笑死,他自己肚子里面有多少货别人不知道,自己还是非常清楚的。和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些人相比,自己的那点儿学问是经不起推敲地。

  不过令王静辉掉下巴的是:皇帝赵顼居然真的还认真考虑过。不过御史的弹章也紧随其后而来——弹劾那位上书出这个馊主意的官员,驸马当上主考官,那岂不是这一届考生都变成他王静辉的学生?而且驸马他年轻,无法服众。皇帝赵顼只是拿这本弹章一笑了之,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驸马当主考官,而是想让他做个类似苏轼那样普通的考官而已。这些下面的官员都会错意了!

  不过虽然现在皇帝赵顼刚刚继位不久,年龄也是非常年轻,但并不意味着很好哄骗,没有长远地看法,他让王安石当主考官,但考官行列中除了苏轼一人是非常明确站在变法派一边之外。其他的人如宰相陈升之等人地政治立场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一种平衡——古老的帝王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平衡考虑,皇帝赵顼还是把王静辉叫到福宁殿中议事——专门商讨殿试事宜。

  皇帝赵顼还是让王静辉担任了考官之一,他心中所想的便是把王静辉当做两派的润滑剂和砝码——王静辉几乎从来没有偏向过任何一派,自王安石上台以来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便扯起了变法的大旗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