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风雨欲来(2)
作者:戒念      更新:2023-01-19 07:46      字数:5028
�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原本大宋就倡导文治,读书受到教育人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前代任何一个时期,虽然朝廷扩大了对进士入取的数额,但相对于庞大的读书人队伍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不堪重负。王静辉所办的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给了读书人一条新的出路,以往不受到重视的“杂学”居然也能够报效国家,也能够安身立命,这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更多的是留给有识之士的思考。

  王静辉也认识到光是仅凭自己所主持的华英书院与西湖书院来完成某些事情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在人力财力非常雄厚,但地方书院同样也非常重要,至少大宋军队中还缺乏大量的军医,而大宋的司法机构也同样缺乏足够合格的专业人士,若是仅凭两大书院来培养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满足需要。

  从大宋朝廷统治高层许可了王静辉的奏章之后,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便向大宋其他著名书院选派老师和学生,辅助它们建立自己的律科和医科,各大书院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非常欢迎这些来自两大书院的人。大宋的各个书院由于建立的地理位置不同,对两大书院提出协助其办学开设的新科目也不同——北方书院除了倾向于医科和律科之外,对工科反而相应不大;而南方书院由于其地理位置则更加偏向与工科。

  不管大宋的各大著名书院对于学科有什么偏好。在这点上王静辉到没有多少下手去干预地想法,除了派出相应的人才去辅助之外,为了尽快能够使其具有规模化,他还分别向各大书院注入了总共一百二十万贯的资金以帮助他们办学。

  一百二十万贯资金大大促进了大宋各大书院的发展,不要忘记在两年前王安石对太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使得太学生的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人,朝廷给太学的办学经费不过才三万贯而已。当然这些太学生和后世地研究生有些类似——他们是有月奉的,而且数额还不少,这当然又是另外一笔帐了。

  不管怎么样,一百二十万贯资金分配在不到三十家书院头上,每家至少也有四万贯,这对于一个书院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而且在大宋目前来看,除了华英书院就读的学生数目超过了一千人达到了一千八百人之外,西湖书院作为南方书院的翘楚人数也不过才是华英书院的零头而已。至于其他著名书院最多者不过四五百人。四万贯的办学经费平摊到每个读书人地头上也有一百贯之多,这大大缓解了这些著名书院的紧张的经费。

  宋朝自立国以来严格地来说除了立国之初的时候教育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长足进展之外,在庆历年间范仲淹和现在地王安石都兴办书院来发展教育。不过他们两人所主张的官办教育除了受到经济上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政治斗争地影响,要不是王静辉的出现,可以预想王安石肯定会做范仲淹第二,人走茶凉官办教育必然会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

  王静辉的出现使得王安石似乎有摆脱范仲俺宿命的苗头,至少王安石地腰包比范仲淹阔绰的多,不过这也是暂时地现象而已——大宋官制改革过后宰相的力量已经很大一部分被十个副宰相所分担,他的政策能够多久还很难说。王静辉则没有这个负担。他不用担心政治上的风险,因为他拿出来办学的钱都是他的资产。而且他已经成为大宋商人的头领,只要他一声令下虽然不如皇帝赵顼的旨意那么好使,但让大宋商人联合起来每年掏出一百来万贯办学还是可能的,不过前者是强制,而后者只是运用自己的威望。

  在今年王静辉投资教育的资金还远不止这一百二十万贯,他名下的两大书院还有上百所萌学一年下来的开销也不少于一百五十万贯,再加上他和富弼的协议要帮助西北建立学校,这些加起来所需要金钱总共达到四百万贯之多,可以说是王静辉投资教育以来花费最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