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门心思倡学问(2)
作者:赤虎      更新:2024-09-22 08:43      字数:7155
�一个学者,他还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先行者。他写的农书就是‘立言’——记录了他的学说主张。

  但这还远远没有终止,我在庆州的时候,曾经依靠他从海外搜集树苗,做了一个‘草木皆兵计划’。这位邓御夫一肚子学问,他把这个学问用上了——在密州他开办了整个河东路最大的皮革作坊、薯莨纱作坊,专门经营兽皮加工与薯莨纱的生产,这就是他的‘学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于经营自己的家庭,善于谋生。

  不仅如此,他还远赴海外,寻找海外的新物种——请记住,他是农学家,他在海外寻找新物种,恰恰是农学范畴。而他寻找的物种改变了一场战争的走向,于国于民都有益,这就是‘学以致用’导致的‘立德’。有益于国有益于民者,大贤德也!

  学以致用有什么好处呢,子曰: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人活世间,不过图名利二字,这是人奋斗的源动力,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原始推动力。邓御夫那厮栽培的树苗卖给我了,我们是好朋友,那厮没有少收我一个铜板……别笑,其实我不怨他,这是他该得的。

  他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我为什么愿意付这份钱——版权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权法么,我皇宋的版权法规定:谁创作的书籍,版权归创作者。也就是说:利益归于创造者。这叫‘谁创作,谁拥有’——简单真理。

  邓御夫不辞辛苦远赴海外,他发现新植物,依据规则:谁发现,谁拥有。他是发现者,他想把自己发现的草木命名做什么,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发癫了,希望把苹果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树’,我也只能由他,而这个世界也只能由他——因为他有这个权力!天经地义的权力!

  我知道这厮,他卖给我的苹果树、苏丹草挣了大钱。他多有钱?我的人去非洲买树苗,说他在非洲建的农场,从边缘地带骑马跑到农场中心需要五天。具体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从连州的边缘地带,骑马跑到连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这就是邓御夫从‘学以致用’中获得的利益。

  ‘利’有了,名呢?邓御夫在环州支援前线,受到陛下表彰,他还出了几本书,这些书带有详尽的非洲植物图谱,并详尽描述这些植物生长栽培技巧,它们所记载的知识必将成为我们的国家宝藏,并因此享有千古盛‘名’。这一切都是‘学以致用’。

  怎么‘学以致用’,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识,需要转化成行动,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思考。怎么思考呢?那就举个我在黄州的例子:我在黄州听说了印刷技巧,还见过老师用石灰粉刷房子,成为‘东坡雪堂’。别人见了这个东西可能发一顿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却看到老师生活困窘,于是便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盘子上印字印画。

  知行合一,就是应用你的知识触类旁通,让你的知识不再成为死读书。比如:别人只想到用印刷术印纸张,你能想到用印刷术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别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筑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毁的城堡,或者用石灰漂白纸张……这些就是知识的运用。

  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去——邓御夫名利双收,实至名归。而我……嘿嘿,我为人很低调的,就不说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赐乐业人,他们当初向太祖敬献了帆布。多年来这个帆布没什么大发展,但到了我手里立刻变成船帆布,变成布甲……然而,它还能做什么?

  我刚才经过连州时,看农田里有人浇地,他们使用竹管打通竹节,一层层接续给田地浇水。竹管比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