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正面冲突(2)
作者:赤虎      更新:2024-09-22 08:44      字数:5616
��他们进入河口。”

  张敦礼盯了一眼曹煜,曹煜明白这个眼色地含义——耽罗岛兵马随心所欲进入黄河,这也意味着大宋海防形同虚设,幸好辽国人的航海能力有限,如果辽人航海能力强的话,沿着这条流北水河一路进逼汴梁,大宋危险了。

  然而,这是曹煜没法解决的问题,原先流北水河也有一支水军,用于防备辽人,奈何黄河冬天要封冻,船只无法下水,加上流北水河前几年断流了,船只根本无法使用,这就造成了大宋黄河防线有河无防。

  此种现象,怎么弥补?

  难道冬天黄河封冻了,大家要把像赵兴坐舟一样巨大地大船抬上岸去,等到开春,再抬入河中?

  压根不可能。

  而小舟面对这样的巨船,简直没有防守能力,这种巨船只要碾压过来,小舟便像铁锤下的核桃一样脆弱。

  不要说巨舟了,连赵兴随意舍弃在北岸的四艘冲滩中型船,也不是黄河水师所能抵抗的。

  所以,在强大的水军面前,大宋的黄河防线形同筛子,曹煜想到今后要主持大名府的事务,只感到担子艰巨地令他无法承受。

  源业平小舟离岸后,行在江心吼了几嗓子倭语,一队队士兵开始脱下外衣,赤着身子,高声吟唱“普天之下”这首秦歌。他们头顶着自己的衣物与包裹,涉水向对岸游去。对岸临时营地的士兵则升起了火等待他们的登岸。

  不久,登岸士兵赤着身子跑到火堆边,猛灌几口烈酒,擦干了身子,穿好衣服。又从临时营地取得了干净的铠甲兵器,装备整齐,而后一路唱着歌,兴高采烈的冲出营地,向北方,向辽国大陆深处扑去。

  与此同时,江中船队分出部分船只也登上了南岸,为首的一名倭人武士头上还扎着一条带子,上面用通红的字体、歪歪扭扭地写着两个汉字:“必胜”。他们在岸上稍加整顿。便冲顺保寨奔来……

  陈瓘眯着眼睛打量着这队士兵,颇为赞赏地说:“常听说日本自诩为小中华,这些人的服饰打扮甚有唐时风采,木屐、襦裙——呀,竟然也右衽了。”

  所谓“右衽”,是五胡乱华时代,华夏区别汉民族与胡人地服饰特点,汉民族穿裙子将右衣襟放在上面。称之为“右衽”,而胡人则把衣服的左襟放在最外面,称之为“左衽”。

  唐代,中央王朝继承了“右衽”的特点,宋人也如此。自宋以后,则左衣襟在上面成了主流。而现代男人所穿衬衫都是左衽,唯有女人还有少数右衽——这是因为满清时推行“男降女不降”策略,允许女人穿服装时依旧保持汉民族传统。

  而在宋代。除了宋朝庭外,整个亚洲中唯有日本还保持右衽,高丽与交趾则是在宋亡以后,自认为华夏道统在他们那儿,才开始“右衽”的。

  陈瓘见到倭人右衽很好奇。感慨了一句,连忙又问:“赵大人,你说这些人当中有辽国的牧马人,难道辽国的汉人也在右衽吗?”

  这个问题也正是赵兴想知道的。他不慌不忙的回答:“我从海商那里听到过一首诗,是辽人写地,作者不知为何人。诗曰:‘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其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人。’”

  赵兴吸了一口气,接着补充说:“契丹汉儒自以为他们才是‘虞廷开盛轨’的中原道统正朔。据说,那里的读书人都认为契丹才是中原文化的主流,而大宋是俯首称臣的属国与臣子国。当然,我大宋每年也在向辽国纳贡。虽然我们称之为‘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