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情不好讨(2)
作者:
赤虎 更新:2024-09-22 08:45 字数:5095
�着人士,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当地地情况比较熟悉,当然,也与当地的衙役比较熟悉。
这些人多数祖上曾经富裕过,给子孙留下一座大宅院,而子孙读书不成,便利用自家房子的空余,开设“人情茶馆”,这种“人情茶馆”因为既不属于行商,也不属于坐商,所以刚好处于大宋法律的空白处,他们经营茶馆完全没有税务负担,所以来往的都是附近乡邻,或者城中有几个闲钱,有大把时间无处消磨的有闲阶层。故此,这种依托左右邻舍情意营生的茶馆,便被称呼为“人情茶馆”。
“人情茶馆”在大宋发展了百余年,渐渐的,它又增加了另一项公认——开设茶馆地人依托自己与本乡官吏的熟识,帮助客人寻求与官府达成沟通,这也就是现代把走后门称之为“托人情”的由来。
除了与官府沟通外,人情茶馆也会帮助客人处理一些琐碎事情,比如帮助客人约会自己的情人,以及给客人提供一个秘密会晤的地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代的“人情茶馆”类似现代的“私家俱乐部”、或者“私家菜馆”与“私人会馆”。不是熟悉的人一般不予接待。
在古代,由于没有电话与qq,人情交往并不方便,“人情茶馆”地出现使得它成为一种社会润滑剂,故此,它地存在也成了宋代社会的潜规则之一,连宋徽宗约会李师师也要通过“人情茶馆”来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官员自然想不起来向“人情茶馆”征税,赵兴虽然做地事情比较逆天,但他现在坐在“人情茶馆”里,身为地方最高长官,却丝毫没有检举偷税漏税的觉悟。
说起来,这间茶馆跟他确实有人情在,茶馆的老板是一名退役厢军,当初他随同大部队来到杭州,曾经参加过苏轼组织的西湖整修工程,而后这个人在杭州定居下来,娶了曾在赵兴城堡做工的一名女娘。而杭州衙役多数是那帮厢军的同伴,其中为首的吏员又多是曾进出过赵兴城堡的学生、商人、军官,因他妻子的关系,“人情茶馆”地老板跟这些吏员都能搭上话。于是他开了这间茶馆,干起了沟通官府的活,只看赵兴都能来他的茶馆喝茶,便知道,茶馆老板在这方面做的很不错。
陪同赵兴喝茶的不光是他的嫡长子,此外还有曹氏将门的下一代嫡长子曹晟、张氏将门嫡长子张衍、石氏将门嫡长子石诚,这几人当中,石诚的年龄最大。约十五岁左右,其余地也就是八九岁而已。这个年龄正是最顽皮的时候,但他们坐在赵兴面前,却乖的像猫。
茶馆的门口处,黑人泰森正无聊的咕咚咕咚的喝着水,这位铁塔一样的壮汉现在跟赵兴一样步入了三十多岁的中年,多年地养尊处优,让他身体有点微微发福。而在赵兴身边多年,也让他身上多了一点倨傲,他一边牛饮着茶水,一边斜着眼睛打量着进来的客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
茶馆里。一名十三四岁的女孩瞧着水碟,轻唱着歌词。杭州是赵兴的天下,最流行地还是苏轼的诗词与赵兴的几首剽窃诗,那女孩唱的就是苏轼地“明月几时有”。
杭州这几年已经发展成中国音乐的北方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廖小小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西厢记》诞生于此。秦观等于诗词大家曾在这里指点过伎乐们的唱法,所以,东南一带读书人常常说:“杭州人文荟萃,西湖歌乐为一时之鼎盛,连未入流的杭州歌伎拿到京城,也能当个当红行首。”
但这番话显然不包括那名正在演唱的女娘。她敲着水碟,碟声清脆。但歌唱声却有气无力,听的曹晟直翻白眼,张衍满脸不耐。这些孩子当中,只有石诚与赵风稳重,这两人面无表情,但眼睛已经透露出拂袖而去的意思。
正在此时,茶馆老板端着一个盒子,讪笑着走进赵兴跟前。低声说:“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