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自由万岁(3)
作者:山水话蓝天      更新:2020-07-22 18:11      字数:4777
��七十万的军队和二十多万匹战马的恐怖开销支撑到秋收。而地方官府有了三分粮就足以支撑到秋收......

  如今的地方官府人员构成大为减少,没有人浮于事的多余者,驻军也极少,战马更极少,作为地方武装力量补充的义兵的开销却是由义兵本村供应的,官府总体上所需耗费真不多,而且,裁州并府如今的各州府人口量比以前的州府是少了点,但管辖的地盘翻倍甚至翻几倍的大了,耕地良田多了太多,相应的粮食总产量也大了,抽三分粮也不少了。

  也有的州府驻军多战马相对也多,要威慑本路民众或保障某重要地区安稳,这样的地方官府需求就大了,但这种地方通常也有常平仓储备着些陈粮,不足部分可由中央调配。

  总之,宋朝廷这次的工作做得不可谓不谨慎不认真细致周到,官员没有习惯的那样轻浮糊弄事不负责任。

  从上贡海盗的情况看,各地官府还是很识大体重大局,地方官的素质觉悟还是很高的,对朝廷不忠的只是极少数分子,通常所说的那一小撮人.....而且已经全清理干净了。

  所以,朝廷相信,如此布置不会逼出大规模民变闹出不可收拾的大灾来。

  宋朝廷总有谜一样的自信,

  实际是文人的不查实,喜一拍脑袋凭空来的轻浮轻狂自大。没奈何,这是文人的天性,不喜辛劳繁琐的务实,爱想像,飞流直下三千尺啊......好幻想着来,执政亦如此。

  实际情况是,中央是中央,地方是地方。

  中央与地方在权力利益上永远是矛盾的,不是一致的。

  中央的政策到了地方总会走样,或多或少而已,最合理的变形说法是因地置宜。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宋朝廷和地方官府却有个共同点:谜一样的自信。

  地方官不但也有,甚至更自信。

  当然是觉得自己比高高在上的朝廷更了解当地世情。

  我才是知情者.......

  实际是,小官往往比大官更贪婪,因为权力小能捞的少,而且更胆大不顾大局。

  大局,那是大人物的事。本官只是卑微不足道的地方小人物,不必大人物那样想那么多那么大那么远那么负责任的......只要弄(捞)好眼前的事就好。

  所以,很自然的,朝廷的夏税政策在地方就变样了。

  中央规定,三分归地方。

  三分?

  开玩笑!三分够屁用。

  老夫十几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吃了那么多苦,又受尽下贱屈辱找关系求人,花尽了钱削尖了脑袋才钻营跑来了这个地方官,朝廷却不让本官回本捞到好处?这怎么可以!

  没好处,我当这个官干什么?为君王为朝廷为泥腿子小老百姓服务?切!

  朝廷敢在收了七成的基础上再收一成三,地方官就敢再加上五分。

  再加这五分,地方官同样半点不觉得过分。

  上贡海盗的粮食只是玉米豆子大小米高粱等粮食(没有大小麦子。宋辽如今都没麦子。金国那太冷,本就不种麦子)

  宋民的地瓜、土豆不用缴纳,

  而这两种作物都是产量惊人的,而且好种养,今年又风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