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赵国的幕后之人(2)
作者:宣楠      更新:2023-03-07 22:36      字数:3109
�是同事,想到了这个可能性,同时,姜江浩也想到了功高震主这个词。

  这个词不禁让姜江浩联想到历史上许多功高震主的名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这解释很容易让我觉得在政治没有感情,只有利益。历史上十分少像兴周800年的姜子牙这么幸运的人。在辅佐周文、武王完成统一大业,兴国安邦之后能被封得一地(营丘后迁至临淄,现在山东一带)能安享天年。不过也许是因为那时之前没有这样的先例,周武王没有这样的意识,要是如果他知道他封姜子牙的那块地成为齐国并成了灭周的凶手之一,也许武王也不会封了。

  历史上还有其他典型的功高震主的例子,那就是楚汉之争的韩信。韩信乃汉王刘邦手下,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光光看他流传下来的典故就知此人当时是多么的锋芒毕露,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半渡而击,十面埋伏。。。。。。

  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可以说刘邦大部分天下是韩信给打下来的,要不是垓下一战,说不定就不是刘氏天下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功臣刘邦非但没给予高官厚禄,颐养天年,还忌他之才,疑韩信有谋反之意将其杀害。韩信之死当时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

  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诸葛先生之才无需多说。他自比管中,乐毅,但姜江浩的想法却与水镜先生一样,孔明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400年之张子房。

  刘玄德三顾茅庐请他出来后,从将不过刘、关、张、赵,兵不过数千到平荆州,定巴蜀。这样的丰功伟业确实让刘备相形见绌,他的木牛流马,诸葛弩至今都是个迷,让现代的学者专家都捉摸不出。

  刘备能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诸葛亮得占一半功劳。在《三国演义》里我们都知道刘备为报兄仇,急切用兵,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最后死于白帝城。白帝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之事流传千古,却少有人知其中事有玄机。

  刘备当时是这么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其意就是孔明的才能比曹丕还高10倍,对于我这儿子刘禅能辅佐就辅佐,要是他没有治国之才就废了他自己做皇帝。这句话表面听力刘备有让权的意思,但其实不然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看这位功盖寰宇的臣子有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也许当时诸葛亮不小心答应了,或是片刻的忧郁,门口就会冲进50刀斧手将其剁了。“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诸葛亮听完这句话如此惊慌失措现在我知道不是基于当时臣归臣,君是君那种等级思想而如此胆战心惊的磕头,也不是因刘备将要死而哭泣,而是因为自己如此鞠躬尽瘁到这时还被刘备怀疑用这些话来试探自己而感到悲伤。

  刘备是怎样的人,其实熟读《三国》的人自然就很容易就可以接受刘备有疑心诸葛亮这一观点。

  想起上面的两个例子,都可以体会到在政治里只有利益没有情可言,这时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政治里甚至是父子兄弟都没有情面可讲。